在短视频平台上,身穿白大褂的“网红医生”们正以“健康科普”之名收割流量。从中医养生到皮肤护理,从减肥秘方到“癌症克星”,各类“医疗内容”借助算法推送席卷大众视野。然而,近期某中医馆直播间因售卖“祖传秘方”被封禁的事件,撕开了这场流量狂欢的伪装——月销百万的“神医”背后,竟隐藏着无证行医、违规售药、虚假宣传的黑色产业链。
部分“网红医生”以夸张的剧情表演吸引眼球。例如,某整形医生在直播间编造“急救脑出血患者”的虚构故事,通过制造医疗恐慌诱导用户购买产品。更隐蔽的乱象则是“跨科行医”:中医账号讲解肿瘤治疗,皮肤科医生推荐减肥药,甚至通过软色情内容引流,将医疗科普异化为猎奇表演。
被封禁的中医馆直播间曾宣称其“秘方”可根治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单场销售额突破百万元。调查发现,这些所谓的“秘方”多为三无产品,既无药品批号,也未经过药理验证。通过直播间话术包装,普通保健品被赋予“古法传承”“百年验方”的神秘光环,价格翻涨数十倍。
部分网红医生通过认证账号树立专业形象,再以“小号”或私域社群售卖商品。例如,某三甲医院医生的大号专注科普,小号则频繁发布带货链接,甚至通过“助理”直播导流至第三方平台完成交易,规避平台监管。
医疗MCN机构通过批量签约医生或非医疗人员,打造标准化内容生产线。从剧本撰写、拍摄剪辑到投流推广,均由团队完成。有机构同时运营上百个账号,通过“蹭热点”和“伪科普”快速涨粉,最终将流量转化为药品、器械或课程销售。
部分直播间所谓“医生”实为无资质人员。例如,某被封禁账号的运营者仅为美容院从业者,却以“中医调理师”身份在线问诊;另一些机构则冒用退休医生信息注册账号,实际出镜者实为演员。这类行为不仅违反《医师法》,更可能延误患者治疗。
直播间售卖的“秘方”往往通过灰色渠道流通:生产端由小作坊贴牌加工,物流端使用个人账户收款,售后则以“食品”或“保健品”名义规避法律责任。消费者一旦出现不良反应,维权时面临取证难、溯源难等问题。
国家卫健委等14部门联合发文,明确要求严打医疗直播虚假宣传、违规带货等行为3。2024年“清朗”专项行动中,多家平台封禁违规医疗账号超万个,部分案件已移交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主流平台开始实施“热点内容核实机制”,对医疗类视频增加专业审核层级。例如,抖音要求医生账号提交执业资质证明,并对手术画面、药品推荐等内容进行人工复核36。然而,黑产团队仍通过频繁更换账号、使用谐音词等方式规避审查。
2024年新修订的《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首次将“直播问诊”纳入监管范围,明确禁止医生在非认证平台开展诊疗活动。但法律界人士指出,现有法规对“健康科普”与“医疗广告”的界定仍存模糊地带,给不法分子留下操作空间。
真正的医学科普需以循证医学为基础,而部分网红医生为追求流量,刻意简化病理机制,甚至传播反智观点。例如,有账号将癌症归因于“寒气入体”,鼓吹“食疗替代化疗”,严重误导公众。
· 资质透明化:平台应强制展示医生执业信息,并与卫健委数据库实时比对;
· 内容分级管理:对诊断建议、药品推荐等内容实施分级标识,限制非专科医生跨领域发声;
· 第三方监督:引入医学会等专业组织参与内容审核,建立“白名单”认证体系。
医疗机构可通过付费咨询、在线复诊等合规服务实现价值转化,而非依赖带货抽佣。例如,北京某三甲医院专家团队通过直播开展慢病管理教育,用户付费订阅个性化健康方案,既保障专业性,又避免利益冲突。
当“秘方”与“流量”捆绑,医学的严谨性便沦为商业游戏的牺牲品。封禁违规账号仅是治标之策,唯有完善法规、强化监管、提升公众科学素养,才能真正净化医疗网络生态。医疗创新的前提是对生命的敬畏——在这场流量与专业的博弈中,容不得半分侥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