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量子通信、量子计算等前沿科技不断突破,公众对“量子”概念的关注度持续攀升。然而,一些不法分子却将“量子”包装成包治百病的“神药”,炮制出“量子医学检测仪”“量子修复水”等伪科技产品,以成本数百元、售价数十万元的暴利骗局,疯狂收割患者和老年人的“救命钱”。2022年合肥警方破获的一起特大“量子医学”诈骗案,揭开了这一黑色产业链的冰山一角。
2022年初,65岁的李女士因长期患病求医无果,被街头小广告中“量子非药物疗愈治疗”技术吸引,前往合肥某“量子医学”公司体验。工作人员将一个“量子科技细胞频谱能量仪”接收器佩戴在她脖子上,用平板电脑扫描二维码后,立即生成十几页的“体检报告”,声称其患有消化道溃疡、心脏供血不足等多种疾病,并推荐“定制修复细胞水”和“能量仪”,宣称可治愈癌症且无副作用。信以为真的李女士花费4万余元购买设备,治疗数月后发现毫无疗效,最终报警。
警方调查发现,该团伙核心成员盛某某、张某某、谢某某为一家人,最高学历仅大专,无任何量子研究背景或医疗资质。其销售的“高科技能量仪”实为成本300元的普通仪器,贴上“量子”标签后,单次体检费用高达3980元,整套设备售价飙升至30万元;所谓的“修复细胞水”则是用普通矿泉水勾兑,每瓶成本不足1元,售价却达上百元,且经检测重金属超标。该案涉案金额超300万元,受害者逾500人,多为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
诈骗团伙利用公众对量子技术的陌生感,编造“量子共振检测”“细胞频谱分析”等术语,声称仪器能通过“人体磁场共振”或“7秒钟人脸识别”检测疾病。例如,合肥案中的“能量仪”被宣传为“利用量子纠缠原理,无需抽血化验即可精准定位病灶”,而实际检测过程仅是扫描二维码生成模板化报告,与真实病情毫无关联。
警方查获的“量子检测仪”在淘宝等平台售价仅200-600元,部分商家甚至提供“定制服务”,可修改检测数据以配合推销保健品。合肥团伙购买的仪器成本不足300元,但通过贴牌、伪造“医疗器械注册证”等手段,摇身一变成为“进口高科技设备”,单次检测费是正规医院的百倍以上。
诈骗团伙将目标锁定为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利用其“病急乱投医”的心理,通过“免费体验”“专家讲座”等手段降低警惕性。在合肥案中,犯罪嫌疑人雇佣“医托”在公园、医院门口散发传单,以“治愈癌症案例”“国家补贴”等话术诱导受害者入局,甚至伪造“院士工作站”“国际量子医学协会”等虚假资质增强信任。
广东、浙江等地存在大量生产“量子检测仪”的地下工厂,其产品多为电容电阻式传感器,通过测量皮肤电导率生成数据,与量子技术无关。这些工厂提供“一条龙服务”,包括仪器生产、伪造证书、编写检测软件等,每台仪器利润高达2000%。
诈骗公司通过“加盟模式”扩张,向代理商收取高额加盟费,并提供完整诈骗话术。例如,杭州某公司要求员工背诵“量子医学十大功效”,并模拟“患者质疑”场景进行应对训练。部分公司甚至与保健品厂商勾结,将检测仪作为推销产品的工具,形成“检测-诊断-销售”的闭环。
诈骗所得资金通过虚拟货币、地下钱庄等渠道快速转移,部分团伙利用空壳公司开具虚假发票,将赃款伪装成“仪器采购款”“咨询服务费”等合法收入。合肥案中,犯罪嫌疑人将资金分散存入数百张银行卡,并购买黄金、房产等资产,试图规避监管。
我国《广告法》明确禁止虚假宣传,但对“伪科技”产品的定性存在争议。例如,杭州某公司曾以“量子频波仪属于体验设备,未实际销售”为由抗辩,最终仅被罚款20万元。此外,部分商家通过“会议营销”“健康讲座”等形式规避监管,导致取证困难。
伪科技诈骗团伙通常采用“总部-分公司-代理商”的层级结构,总部注册在监管宽松地区,分公司分散在全国各地。合肥案中,犯罪嫌疑人在安徽、江苏、江西等地设立多家空壳公司,通过快递物流发送设备,增加了警方追踪难度。
调查显示,我国公众对量子技术的认知准确率不足30%,超60%的受访者认为“量子产品具有神奇功效”。这种认知偏差为诈骗提供了土壤。例如,济南军区青岛优先疗养院特诊科主任陈瑛指出:“真正量子检测仪需结合临床分析,仅靠仪器数据无法确诊疾病。”
政府应联合科研机构、媒体开展量子技术科普,通过短视频、漫画等形式揭露“量子袜”“量子水”等骗局。例如,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已开设“量子科普专栏”,用通俗语言解释量子纠缠、量子计算等概念,帮助公众辨别真伪。
建议修订《广告法》《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明确“伪科技”产品定义,对虚假宣传行为实施“双罚制”(既罚企业又罚个人),并引入“惩罚性赔偿”制度。例如,美国对保健品虚假宣传可处以销售额5倍的罚款,有效震慑了不法分子。
市场监管、公安、网信等部门应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对生产、销售、宣传环节全链条打击。例如,2023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开展“铁拳行动”,查处伪科技案件1.2万起,涉案金额超50亿元。
设立“伪科技举报专线”和线上平台,对举报属实的给予奖励。同时,要求电商平台对“量子”“纳米”等关键词进行审核,下架违规产品。例如,淘宝已屏蔽“量子检测仪”关键词搜索,并要求商家提供医疗器械注册证。
量子技术作为21世纪最具颠覆性的科技之一,本应造福人类,却被不法分子异化为诈骗工具。从合肥的“量子医学”骗局到全国各地的“量子保健品”乱象,伪科技诈骗不仅侵害了消费者权益,更阻碍了科技创新的健康发展。唯有通过科普教育提升公众素养、完善法律监管堵住漏洞、强化执法打击震慑犯罪,才能让量子技术真正回归科学轨道,为人类福祉贡献力量。
正如国内科学院院士潘建伟所言:“量子科技需要‘十年磨一剑’的坚持,而伪量子只需一夜之间就能编造出神话。”在这场科技与骗局的较量中,每个人都是守护真理的战士——不轻信、不传播、不参与,让伪科学无处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