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冰 在癌症治疗领域,传统手术、化疗、放疗等手段虽不断进步,但晚期癌症患者仍面临生存率低、复发风险高的困境。2025年,国内科学家在癌症疫苗研发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由我国自主研发的个体化肿瘤新生抗原mRNA疫苗LK101注射液,在临床试验中展现出惊人疗效,为全球癌症患者带来新的生存希望。
2025年2月5日,LK101注射液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临床试验申请(IND)批准,成为国内首个获FDA批准开展临床试验的肿瘤新生抗原mRNA疫苗产品。这一里程碑事件标志着国内癌症疫苗技术正式跻身国际前沿。此前,该疫苗已于2023年3月15日获得国内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NMPA)的临床试验默示批准,用于治疗晚期实体瘤。
LK101注射液采用mRNA-DC(mRNA-树突状细胞)疫苗形式,通过编码肿瘤新生抗原的mRNA体外转染树突状细胞疫苗,兼具mRNA疫苗的高效抗原递送与DC疫苗的强免疫激活优势。在2024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大会上,研究人员公布了LK101治疗肝细胞癌(HCC)的首次人体临床研究数据:24例IIa期HCC患者分为疫苗接种组(LK101+消融联合治疗)和对照组(单纯消融治疗),各12例。结果显示,接种疫苗组1年、2年复发率分别为18.2%、36.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3.3%、51.4%;3年生存率达100%,远超对照组的73%。更令人振奋的是,接种疫苗组所有患者均存活且生存期超过4年,而对照组仅83%患者存活至3年。
在晚期黑色素瘤后线治疗中,LK101同样表现卓越: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达6.7个月,显著优于抗PD-1单药治疗2-3个月的疗效。目前,LK101注射液的“评估其用于晚期肺癌患者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随机、开放、多队列Ⅱ期临床试验”已在北京启动,并将在全国20余家临床中心开展,覆盖多个省份。
LK101的核心突破在于其“个体化”与“精准性”设计。癌症疫苗的作用原理是通过激活人体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癌细胞,而肿瘤新生抗原是癌细胞因基因突变产生的独特蛋白质片段,如同癌细胞的“身份证”。LK101的研发流程可分为四步:
样本采集与分析:收集患者血液和肿瘤组织样本,通过全外显子测序和RNA测序技术,对比健康细胞与肿瘤细胞的基因差异,筛选出仅存在于癌细胞中的突变基因。
抗原筛选与验证:利用生物信息学算法预测突变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片段中具有免疫原性的表位(即能被T细胞识别的区域),通常选择20个左右最有潜力的新生抗原。
疫苗制备:将编码新生抗原的mRNA序列封装于脂质纳米颗粒中,通过体外转染技术将其导入患者自体树突状细胞(DC细胞),使DC细胞成为“抗原呈递工厂”,激活T细胞和B细胞。
回输与免疫激活:将负载新生抗原的DC细胞回输至患者体内,诱导产生大量肿瘤特异性杀伤T细胞(CD8+ T细胞)和辅助T细胞(CD4+ T细胞),形成长效免疫记忆。
这一技术路线突破了传统癌症疫苗的两大瓶颈:一是通过个体化设计解决肿瘤异质性问题,避免单一抗原疫苗易引发的免疫逃逸;二是利用mRNA技术实现快速、灵活的抗原更新,适应肿瘤动态变化的特性。

LK101的临床应用潜力不仅体现在晚期癌症治疗中,更可能推动癌症治疗模式向“早筛早治”转变。
晚期癌症的“救命稻草”:对于传统治疗无效的晚期患者,LK101联合消融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疗法可显著降低复发率、延长生存期。例如,在HCC治疗中,疫苗通过激活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细胞,将“冷肿瘤”(免疫细胞浸润少)转化为“热肿瘤”(免疫细胞活跃),增强免疫治疗效果。
术后辅助治疗的“防复发盾牌”:对于早期癌症患者,术后接种LK101可清除残留癌细胞,降低复发风险。临床试验中,黑色素瘤患者术后接种疫苗后3年无复发生存率显著提升,提示其可能成为术后标准治疗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联合疗法的“增效器”:LK101与PD-1抑制剂、CTLA-4抑制剂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用,可突破免疫抑制微环境,增强T细胞活性。例如,在肺癌治疗中,mRNA疫苗与PD-1抑制剂联合使用可使疾病控制率提升至80%,接近半数患者肿瘤显著缩小。
LK101的突破并非孤例。近年来,国内癌症疫苗研发呈现“多点开花”态势:
TCR-T疗法:针对实体瘤的T细胞受体基因工程T细胞疗法,通过改造患者自身T细胞使其特异性识别肿瘤抗原,已在肺癌、肝癌等领域开展临床试验。
TILs疗法: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疗法,直接提取患者肿瘤组织中的淋巴细胞进行体外扩增后回输,在黑色素瘤治疗中取得显著疗效。
古巴肺癌疫苗:针对非小细胞肺癌的CIMAvax-EGF疫苗,通过阻断表皮生长因子(EGF)与受体结合抑制肿瘤生长,已在国内开展临床试验。
与国际领先技术相比,国内癌症疫苗的优势在于:一是研发成本更低,LK101的个体化制备流程已缩短至4周内,成本较国外同类产品降低约30%;二是临床资源丰富,国内庞大患者群体为疫苗研发提供了充足的试验样本;三是政策支持力度大,国家药监局开通“绿色通道”,加速创新疗法审批。
尽管LK101取得突破,但癌症疫苗的全面普及仍面临多重挑战:
技术瓶颈:肿瘤异质性、免疫抑制微环境、个体化疫苗的规模化生产等问题仍需突破。例如,部分实体瘤(如胰腺癌)突变负荷低,新生抗原稀缺,疫苗靶点选择困难。
临床评价标准:传统实体瘤疗效评估标准(如RECIST)难以准确反映疫苗诱导的免疫应答效果,需建立以免疫相关反应标准(irRC)为核心的新评价体系。
可及性与成本:目前个体化疫苗单例治疗成本仍高达10万-20万美元,需通过优化生产流程、开发通用型疫苗、建立区域化生产中心等方式降低成本。
展望未来,随着基因测序、人工智能、递送系统等技术的进步,癌症疫苗有望在2030年前实现三大目标:一是覆盖更多癌种,从肺癌、肝癌、黑色素瘤扩展至乳腺癌、结直肠癌等高发肿瘤;二是从晚期治疗前移至早期干预,成为癌症“慢病化”管理的核心手段;三是通过全球技术合作与产能共享,使中低收入国家患者也能受益。
国内科学家在癌症疫苗领域的突破,不仅为全球癌症治疗贡献了“国内方案”,更彰显了生命科学领域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领跑”的跨越。正如LK101临床试验首席科学家所言:“癌症疫苗的终极目标,是让癌症成为一种可预防、可治愈的慢性疾病。”这一愿景,正随着国内科研人员的探索逐步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