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国内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迈入关键节点——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按疗效付费模式。这一变革不仅标志着医保基金从“为治疗过程买单”转向“为治疗结果付费”,更通过经济杠杆重塑医疗行为,推动医疗资源向“价值医疗”深度转型。从上海的中医优势病种试点到甘肃的DRG/DIP 2.0版落地,从创新药械的多元支付体系到基层医保服务的智能化升级,一场以“疗效”为核心的医疗生态重构正在全国铺开。
传统按项目付费模式下,医疗机构通过“多开药、多检查”增加收入,导致医疗费用快速增长、医保基金承压。2025年全面推行的按疗效付费,通过“打包定价”机制将治疗费用与疗效挂钩,倒逼医疗机构主动控制成本、优化流程,实现“医保基金、医院、患者”三方共赢。
国家医保局发布的《DRG/DIP付费2.0版分组方案》成为改革的核心工具。该方案优化了13个学科分组逻辑,新增联合手术和复合手术付费规则,并要求各地在2025年3月底前完成数据工作组组建。例如,上海市将中医优势病种按疗效价值付费纳入DRG/DIP框架,对混合痔、颈椎病等121个病种实行“中西医同病同效同价”,参保患者个人负担下降58.58%,医保基金支出下降30.75%。
改革要求医疗机构建立疗效判定标准,细化评判指标。以江西省为例,其试点方案明确要求中医优势病种出院后需开展疗效测评或回访,治疗有效率、复发率等数据纳入医保结算考核。在甘肃省,骨科疾病按疗效付费试点中,术后功能恢复评分(如Harris评分)成为关键指标,未达标病例需退还部分医保基金。
为平衡医疗质量与成本控制,多地建立“特例单议”机制。例如,四川省遂宁市对疑难重症病例设立“绿色通道”,允许医院申请调整付费标准;上海市对CAR-T细胞治疗等高价创新药械实行“除外支付”,避免因费用超标影响患者救治。这种灵活性在2025年全面推广中尤为重要——国家医保局明确要求,各地需根据CMI值(病例组合指数)、四级手术占比等指标动态调整付费权重,防止医院为控费而推诿重症患者。
按疗效付费的推行,正在医疗体系内引发连锁反应:医保基金使用效率提升、医院运营模式转型、患者负担减轻,形成良性循环。
2024年,全国基本医保基金总收入3.48万亿元,支出2.97万亿元,支出增速较2023年下降1.2个百分点,结余率提升至13.5%。这一转变得益于支付改革对医疗行为的引导。以安徽省为例,其试点将医保基金拨付周期从60天压缩至1天,通过“日拨付”模式减少医院垫资压力,同时将结余留用资金用于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2025年,国家医保局进一步要求,80%统筹地区需在年底前实现与定点医药机构即时结算,2026年全面覆盖。
改革倒逼医院转向精细化运营。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通过建立三级运营管理体系,将病种/病组作为核心考核单元,优化临床路径,使药品耗材占比下降8%,四级手术占比提升15%。在甘肃省,三级医院CMI值从1.42升至1.45,学科建设水平显著提高。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医机构迎来发展机遇——江西省121个中医优势病种按疗效付费后,中医治疗占比从32%提升至45%,相关医疗机构医保结余增加113.64%。
改革直接降低患者自付比例。2024年,全国参保人员次均住院费用同比下降4.43%,个人自付费用下降4.44%。在遂宁市,日间手术模式使乳腺肿块微创手术患者费用减少10%,且享受与普通住院同等的报销待遇。对于罕见病患者,改革通过“多方共付”模式(医保+专项基金+商业保险)进一步减压——2024年新增13种罕见病药物纳入医保目录,累计覆盖90余种。
尽管成效显著,但全面推行按疗效付费仍面临三大挑战:地区差异、医院适应性、创新药械支付。
东部与中西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导致改革推进速度分化。例如,上海市DRG/DIP付费覆盖率已达100%,而部分西部省份仍处于试点阶段。对此,国家医保局提出“分层推进”策略:2025年重点提升三四线城市付费质量,2026年实现全国统一标准。同时,通过“区域总额预算管理”赋予地方调控权,如甘肃省对兰州市与定西市采用不同的结余留用比例,激发基层积极性。
部分医疗机构存在“应对式改革”倾向,如通过分解住院、低标入院等方式套取医保基金。对此,多地建立“AI+人工”智能审核系统,通过追溯码全流程监控药品耗材流向。例如,江西省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电子病历互认,2024年追回违规资金242.3亿元。此外,医院内部绩效考核机制改革至关重要——湖南省要求公立医院将病种/病组作为核心指标,替代传统的“项目收入”考核,从根源上扭转诊疗行为。
高值创新药械支付仍是难题。2024年,CAR-T疗法等单品价格超百万元,而惠民保年保费仅百元级,精算层面难以覆盖。对此,国家医保局出台“三除外”政策:商保创新药目录药品不计入自费率指标、集采中选可替代品种监测范围,符合条件的病例可不纳入按病种付费。同时,推动“医保+商保+慈善捐赠”多元支付体系——2025年,商业健康险支付规模预计从124亿元提升至400亿-500亿元,承担高值创新药主要支付责任。
按疗效付费的全面推行,是国内医疗体系向“价值医疗”转型的关键一步。其影响远不止于医保基金管理,更在于推动整个行业回归医疗本质——以患者健康为中心。
AI正在成为改革的重要工具。基层医保部门通过AI大模型自动解析医疗机构反馈信息,筛选违规案例效率提升90%;浙江省的“医保大脑”系统可实时监测全省医疗行为,预警过度医疗风险。未来,AI将进一步渗透至疗效评价、疾病预测等领域,为精准付费提供数据支撑。
中医优势病种按疗效付费的推广,为中医药发展注入新动力。江西省试点中,中医治疗骨折费用较西医下降71.91%,且患者术后功能恢复更快。这一模式正在全国复制——2025年,河北、湖北、安徽等省均将中医优势病种纳入DRG/DIP付费,推动中医药在疾病预防、康复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国内支付改革已引起国际关注。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25年报告中指出,国内DRG/DIP付费模式为发展国内家提供了可借鉴的“低成本、高效率”解决方案。未来,随着“一带一路”医疗合作深化,国内支付改革经验有望在东南亚、非洲等地区落地,为全球医疗保障贡献东方智慧。
2025年,当按疗效付费全面推开时,国内医疗体系正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这场改革不仅关乎医保基金的可持续性,更关乎14亿人口的健康福祉。从“以治病为中心”到“以健康为中心”,从“规模扩张”到“质量竞争”,国内医疗正在书写属于自己的转型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