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国内阿尔茨海默病(AD)治疗领域迎来历史性突破——厦门海沧药企力品药业自主研发的盐酸美金刚多奈哌齐缓释胶囊获美国FDA批准上市,成为国内首个通过Paragraph IV专利挑战成功登陆美国的AD复方缓释制剂。与此同时,这款创新药在国内的注册申报工作正加速推进,预计将与礼来“记能达®”(多奈单抗)、卫材“乐意保®”(仑卡奈单抗)等进口药物形成竞争格局。国内AD治疗市场正从“对症治疗”向“对因干预”跨越,而国产新药的崛起,标志着国内生物医药产业在全球高端制剂领域的硬核突围。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以认知功能进行性衰退为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全球患者超5500万,国内患者数量达1507万,其中AD源性痴呆患者983万。传统治疗药物如多奈哌齐、美金刚等,仅能通过调节神经递质改善失眠、抑郁等表面症状,无法延缓疾病进程。而近年全球获批的靶向治疗药物,通过清除大脑中的β-淀粉样蛋白(Aβ)斑块或抑制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直接干预疾病核心病理机制。
仑卡奈单抗(乐意保®):2024年1月在国内获批,用于早期AD患者。其Ⅲ期临床数据显示,治疗18个月可延缓认知衰退27%,疾病进展推迟2-3年。但该药需每两周静脉输注一次,年治疗费用约18万元,且需通过PET-CT或脑脊液检测确诊,限制了临床应用。
多奈单抗(记能达®):2025年3月在国内上市,采用“靶向清除+灵活停药”模式。66%患者可在1年内实现Aβ斑块清除并停药,疾病进展减缓最高达35%。其每月一次的输注频率显著提升患者依从性,但年费用仍高达24万元。
力品药业的盐酸美金刚多奈哌齐缓释胶囊,通过“NMDA受体拮抗剂+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的复方设计,实现“1+1>2”的协同效应:
机制创新:美金刚调控谷氨酸系统,减轻神经兴奋毒性;多奈哌齐增强胆碱能功能,改善认知衰退。两者联用可同时作用于AD的“神经炎症”和“突触损伤”两大核心通路。
技术突破:采用多单元膜控缓释技术,解决传统剂型血药浓度波动大、不良反应风险高的问题。每日一次给药即可实现24小时平稳释放,患者依从性提升50%以上。
临床价值:在Ⅲ期试验中,该药对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的认知评分改善幅度达42%,显著优于单药治疗组。更关键的是,其通过Paragraph IV专利挑战成功打破原研药垄断,预计国内定价将比进口药物降低30%-40%。
力品药业的突破并非偶然。作为国内高端制剂领域的“隐形冠军”,其研发管线覆盖精神分裂症、帕金森病等CNS疾病,拥有四大核心技术平台:
缓控释制剂技术:通过聚合物包衣膜精准控制药物释放速度,实现延迟释放或靶向定位释放。该技术已应用于6款通过FDA认证的产品,包括全球首个儿童多动症缓释胶囊。
气体微球技术:开发出国内首个吸入式抗抑郁微球制剂,起效时间从传统药物的2周缩短至3天。
难溶性药物增溶技术:将抗癫痫药物生物利用度提升8倍,剂量降低至进口产品的1/5。
创新口腔黏膜给药系统:突破血脑屏障限制,为AD等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提供新路径。
Paragraph IV是美国《Hatch-Waxman法案》规定的专利挑战程序,要求企业证明原研药专利无效或未被侵犯。力品药业面对的是全球AD药物市场年销售额超300亿美元的“巨无霸”,其研发团队耗时5年完成:
文献挖掘:从12万篇专利文献中筛选出原研药核心专利的漏洞;
实验验证:通过3000余次体外释放试验,证明复方制剂与原研药在药代动力学上的显著差异;
法律攻防:与跨国药企展开3轮专利无效诉讼,最终获得FDA“首仿药”资格。
力品药业投资12亿元建设的创新制剂国际化总部项目,将于2025年12月竣工。该项目包含:
cGMP标准生产线:符合FDA、EMA认证要求,年产能达50亿粒;
真实世界数据平台:与全国300家三甲医院合作,收集超10万例AD患者用药数据;
AI辅助研发中心:利用深度学习模型预测药物与靶点的相互作用,将新药研发周期从5年缩短至3年。
尽管国产AD新药尚未正式上市,但市场已呈现“三足鼎立”之势。据IQVIA预测,2025年国内AD治疗市场规模将突破200亿元,其中靶向药物占比有望从目前的5%提升至30%。
进口药物的高价源于研发成本、专利保护和供应链垄断。而国产新药通过:
本土化生产:原材料采购成本降低40%;
规模化效应:单条生产线年产量可达2亿粒,分摊固定成本;
医保谈判:预计首年即纳入国家医保目录,患者自付比例不超过30%。
进口药物主要布局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而国产新药通过:
县域医共体:与县级医院共建记忆门诊,覆盖60%的AD患者;
互联网医疗:开发AI认知评估工具,实现远程诊断和用药指导;
患者援助计划:对低收入群体提供“买三赠一”优惠,年治疗费用控制在5万元以内。
力品药业的成功,只是国内生物医药产业崛起的缩影。据国家药监局数据,2024年国内创新药获批数量达62个,同比增长47%,其中1类新药占比超60%。在AD领域,恒瑞医药、绿谷制药等企业正推进:
Aβ疫苗:通过主动免疫诱导机体产生抗Aβ抗体,实现“一针保护5年”;
Tau蛋白抑制剂:阻断Tau蛋白异常磷酸化,预防神经纤维缠结形成;
肠道菌群调节剂:通过“脑-肠轴”机制改善AD患者认知功能。
正如力品药业董事长叶英所言:“我们不仅要让国内患者用上便宜药,更要让国内标准成为全球标杆。”当国产AD新药在FDA审批中与跨国药企同台竞技,当国内研发的缓控释技术被写入国际药典,国内生物医药产业正以“硬核创新”书写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