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量子科技的兴起,市场上涌现出大量打着“量子医学”旗号的产品和服务,从“量子能量床垫”到“量子悬浮SPA”,从“量子共振检测仪”到“量子细胞激活术”,这些看似高科技的养生项目,实则是一场精心设计的伪科学骗局。央视多次曝光此类乱象,揭示其背后的虚假宣传与非法牟利本质,为公众敲响警钟。
量子力学作为现代物理学的基石,研究的是微观粒子的非连续运动状态,其原理在计算机、通信、精密测量等领域有实际应用。然而,商家却将这一高深理论简化为“能量波动”“磁场共振”等模糊概念,甚至编造出“量子穿透性”“量子纠缠调理”等伪术语,将量子与养生、治病强行关联。例如,某生命健康管理中心宣称其“量子悬浮SPA”能通过“量子悬浮液”排出毒素、美容养颜,甚至治疗癌症;某美容院推出的“量子细胞激活术”声称能“修复细胞磁场,唤醒潜在能量”。这些说法不仅违背科学常识,更将量子技术矮化为包治百病的“万能灵药”。
伪造科技身份:商家常将产品与“量子通信”“量子卫星”等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挂钩,利用公众对高端技术的信任进行误导。例如,某“量子”设备研发公司声称其产品采用“声光电波技术”,与“量子卫星计算机”原理相同,实则毫无关联。
盗用科学术语:通过曲解“量子纠缠”“高频振动”等概念,赋予产品神秘功效。如某工作人员称“量子纠缠能调整人体循环,加速代谢”,而科学界从未证实量子纠缠与生物体存在直接作用。
虚构用户案例:利用“患者现身说法”增强可信度。央视调查发现,某培训机构甚至雇佣演员扮演康复者,在培训会上虚假宣传产品疗效。
QRS量子共振检测仪:商家宣称该设备能通过检测人体微弱磁场,提前3-5年发现癌症、糖尿病等慢性病,甚至能分析情绪、心理和社会适应性。然而,专家指出,其原理与核磁共振(MRI)无关,仅是通过采集毛发、体液中的水分信号,利用算法生成“健康报告”,本质是概率性推测。国内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员袁岚峰表示:“人体磁场强度极低,且受环境干扰极大,目前没有任何技术能精准检测如此微弱的信号。”
虚假报告的产业链:央视暗访发现,部分机构与检测设备厂商勾结,根据用户需求定制报告。例如,某患者因头痛就诊,检测机构竟出具“脑部量子能量失衡”的结论,并推荐高价“量子调理套餐”。
“量子能量仓”的谎言:某公司宣称其“人体量子能量仓”能通过“量子发射器”穿透皮肤,降低血压、血糖,甚至治愈肝炎、肾结石。专家驳斥称,所谓“发热效应”仅是普通理疗的加热作用,与量子无关。更荒谬的是,某患者使用后出现皮肤灼伤,商家却以“个体差异”为由推卸责任。
传销模式的渗透:重庆本元亚谷公司以“量子医学”为幌子,将普通日用品包装成“量子产品”,如进价40元的“量子手机贴”售价500元,进价130元的“量子餐具”售价5000元。该公司通过发展会员、层级返利等模式,在全国21个省市发展下线1.3万人,涉案金额超5800万元。最终,市场监管部门没收其违法所得3679万元,并处罚款200万元。
成本与售价的天壤之别:央视调查显示,某“量子内衣”中的“治疗芯片”实为塑料片,成本不足10元,售价却高达4万元;某“量子酒”标注“震动频率提升100倍”,实则酒精含量超标,进价仅20元的普通水杯,贴上“量子”标签后售价飙升至6000元。
话术培训的产业化:郑州某培训机构开设《量子营销36计》,教授“三恐一诱”话术:恐吓(“结节不治必癌变”)、恐老(“皱纹是量子流失”)、恐落后(“不用量子就是原始人”)、利诱(“转发广告返现50%”)。参训者需缴纳数万元学费,成为伪科学传播的“帮凶”。
延误正规治疗:某脑梗患者听信商家“量子疗法能打通任督二脉”的宣传,放弃医院治疗,导致病情恶化;某癌症患者花费8万元购买“量子调理套餐”,最终错过手术时机。
心理与经济负担:中老年人成为主要受害群体,他们不仅耗尽积蓄,还因“疗效不佳”产生自责心理。浙江王女士花费8.6万元购买量子理疗床垫,维权时遭遇商家“个体差异”推诿、平台“保健品不适用七天无理由”拒绝退货、检测机构“量子概念无法验证”踢皮球的三重困境。
牢记:所有宣称“量子+日常用品”(如水杯、床垫、内衣)的都是骗局。真正量子技术仅应用于权威级实验室、航天、金融加密等高端领域,普通消费者不可能接触到。
查备案:药品需认准“国药准字”,医疗器械查“械字号”,保健品看“蓝帽子”标志。
验专利:登录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核对专利内容,警惕“专利号造假”。例如,某“量子护腰带”标注的专利实为“光波粒子转换装置”,与量子无关。
看标准:食品文号不能替代药品审批,普通日用品不得宣传治病功效。
要求商家签署《效果承诺书》,明确约定无效全额退款。某地市场监管部门数据显示,此要求能劝退90%的骗子。例如,某患者购买“量子理疗仪”前要求商家书面承诺“3个月内降低血糖”,商家因无法兑现最终退款。
近年来,监管部门对“量子骗局”保持高压态势:
2018年,重庆本元亚谷公司因虚假宣传被罚没3879万元;
2021年,央视《焦点访谈》曝光“量子产品”乱象后,市场监管总局开展专项整治,查处相关案件1200余起;
2025年,新修订的《广告法》明确禁止非医疗产品宣传治病功效,违者最高处200万元罚款。
专家呼吁,公众需加强基础科学教育,理解量子技术的真实应用场景。例如,量子通信用于保密传输,量子计算用于复杂运算,量子测量用于高精度导航,但绝无“量子治病”之说。国内科协主席万钢表示:“打击伪科学不能仅靠监管,更要让公众具备‘火眼金睛’,识破偷换概念的营销话术。”
“量子医学”骗局的泛滥,暴露了部分商家对科技红利的贪婪掠夺,也折射出公众科学素养的短板。央视的持续曝光与监管部门的严厉打击,正在撕下伪科学的画皮。但要彻底铲除这一毒瘤,还需每个人筑牢理性防线——面对“高科技”诱惑时,多问一句“科学依据何在”,少一分盲目跟风,方能让伪科学无处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