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上海岩思类脑人工智能研究院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联合宣布,其研发的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取得重大突破——10例受试者在大脑植入电极后,通过解码神经电活动,实现了“意念实时转文字”的中文交流。这一成果不仅为渐冻症、脑卒中等失语患者带来福音,更标志着脑机接口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应用的关键一步。
脑机接口(BCI)的核心在于将大脑神经信号转化为可理解的指令。然而,中文的复杂性远超英文:英文音素仅50个,而中文声母、韵母及四声的组合超过400种。上海团队通过多脑区立体脑电协同解码技术,结合自研的“脑电大模型”,实现了对中文声母识别准确率超83%、韵母超84%的突破。这一模型基于全球最大的人类颅内脑电数据库训练,可解读1951个常用汉字,外推率达1:36,仅需半秒即可输出完整语句。
当前脑机接口分为侵入式、半侵入式和非侵入式三类:
侵入式:通过植入电极直接采集神经元活动,信号精度最高,但需手术风险。上海团队采用的立体定向脑电图(sEEG)电极,在100分钟训练后即可实现个性化解码。
半侵入式:如北京“北脑一号”系统,通过柔性电极贴附于脑膜表面,平衡了信号质量与安全性。其全球首例无线植入式中文脑机接口,已帮助渐冻症患者实现62个常用词汇的日常交流。
非侵入式:依赖脑电帽采集头皮电信号,成本低但精度受限。天津大学研发的“大指令集高速无创脑机接口”通过SSVEP和P300范式,实现了“意念打字”的世界纪录,但主要适用于健康人群或轻度障碍者。
脑电信号的解读依赖AI的深度学习模型。上海团队采用“声母/韵母—音节—单字—语句”四级解码架构,类似ChatGPT的预训练模式,可自适应不同患者的脑电特征。美国BrainGate公司的研究更进一步:其系统不仅能合成语音,还能解码语调、情感甚至哼唱旋律,通过256个微电极实时捕捉腹侧中央前回的神经活动,延迟仅8.5毫秒,达到人类自然对话水平。
渐冻症(ALS)患者晚期会陷入“闭锁综合征”,仅能通过眨眼或眼球运动交流。上海团队的突破为这类患者提供了新方案:
案例1:一名67岁渐冻症患者在植入脑机接口后,通过训练可表达“我想吃饭”“我想喝水”等基本需求,词库已扩展至62个词汇。
案例2: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BrainGate2临床试验中,一名45岁渐冻症患者通过脑机接口合成了自己患病前的声音,不仅能流畅对话,还能哼唱歌曲,准确率达94.34%。
脑卒中患者常因语言中枢受损导致失语症。上海华山医院的数据显示,脑机接口辅助康复可使患者语言功能恢复速度提升40%。通过实时反馈训练,患者可逐步重建大脑与肌肉的连接,重新掌握发音能力。
脑机接口的应用正突破医疗领域:
无障碍交互:北京“北脑一号”团队正在开发“脑控智能家居”系统,患者可通过意念控制灯光、电视等设备。
元宇宙入口:上海岩思类脑研究院计划将脑机接口与虚拟现实结合,用户可用“意念”在元宇宙中绘画、设计,甚至操控虚拟角色。
军事与航天:国内航天科技集团已启动“脑控航天器”项目,未来航天员或可通过意念操作设备,提升任务效率。
国内将脑机接口列为“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已建立临床转化中心。2025年,全国脑机接口市场规模预计突破2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60%。资本层面,红杉资本、高瓴创投等机构纷纷布局,上海岩思类脑研究院、北京脑虎科技等企业成为行业龙头。
上海模式成为行业标杆:
数据共享:华山医院联合全国10家神经外科医院组建iBrain脑电数据联盟,开放高质量颅内脑电数据库,供科研机构训练模型。
技术迭代:天津大学与中电云脑合作研发的“大指令集系统”,通过产学研联合攻关,将“意念打字”指令集扩大至全球最大规模。
临床验证:北京宣武医院、上海瑞金医院等机构建立脑机接口伦理委员会,确保技术安全可控。
国内在脑机接口领域已形成“技术—数据—应用”的完整链条:
专利数量:国内脑机接口专利占全球35%,居首位。
临床案例:上海团队完成的10例中文解码试验,是全球最大规模的侵入式脑机接口中文研究。
标准制定:国内参与起草的《植入式脑机接口技术规范》已成为ISO国际标准草案。
信号衰减:侵入式电极长期植入易引发炎症反应,导致信号质量下降。上海团队正研发导电水凝胶电极,将使用寿命从2年延长至5年。
个体差异:不同患者的脑电特征差异显著,需开发自适应算法。北京“北脑一号”采用的迁移学习技术,可将模型训练时间缩短70%。
伦理争议:脑机接口涉及“意识上传”“思维隐私”等敏感问题。2025年,国内出台《脑机接口伦理指南》,明确禁止“意识操控”等高风险应用。
根据华福证券预测,脑机接口技术将在2030年前实现三大目标:
医疗普及:侵入式设备成本降至10万元以内,覆盖80%三级医院;
消费级应用:非侵入式脑电帽价格降至千元级,成为智能手机后的下一代交互终端;
全脑融合:脑机接口与量子计算、人工智能结合,实现“脑—云—端”实时互联。
2025年,脑机接口技术正以每月一个突破的速度重塑人类与机器的关系。从上海岩思类脑研究院的“意念打字”,到BrainGate的“情感语音合成”,再到北京“北脑一号”的无线植入系统,这些创新不仅为失语患者打开了沟通之门,更在探索人类意识的本质。
正如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院长毛颖所言:“脑机接口的终极目标,是让技术消失——当患者忘记自己戴着设备,能自然地用思维与世界对话时,我们就成功了。”在这场静悄悄的革命中,国内正从跟随者变为引领者,为全球10亿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点亮希望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