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国内医疗领域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结构性变革——产科关闭潮席卷全国,县域医院成为“重灾区”。据国家卫健委全新统计,截至2025年7月,全国已有超60%的县域医院对产科进行缩减或重组,其中50%以上的县级医院直接关停产科门诊及住院服务,仅保留基础产检功能。这场变革背后,是生育率持续下滑、医疗资源配置失衡与政策调整滞后交织的复杂图景,更折射出国内人口结构转型期基层医疗体系的深层困境。
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国内曾迎来短暂的生育高峰,当年分娩量达1786万,产科成为医院最火爆的科室。上海某三甲医院产科主任回忆:“当时走廊里全是加床,医生一天接生十几个孩子是常态。”然而,这波政策红利仅维持两年便迅速消退。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出生人口跌至902万,较2016年减少近50%;2025年上半年,这一数字进一步下滑至380万,全年预计不足800万。
生育率的断崖式下跌直接冲击产科生存基础。以福建省长汀县妇幼保健院为例,其住院分娩量从2018年的每月360例骤降至2023年的每月50-60例,2025年一季度月均分娩量已不足20例。更严峻的是,这种下滑呈现“不可逆”特征——20-34岁主力育龄女性数量从2010年的3.8亿降至2025年的2.9亿,且仍在以每年2%的速度减少。
与大城市综合性医院尚能通过转型维持运营不同,县域医院产科正经历“生存危机”。据《国内县域卫生》调研,2025年县域医院产科平均床位使用率不足30%,超70%的县级产科处于亏损状态。云南某县级市妇幼保健院院长坦言:“我们院有20张产科床位,现在每月只接生不到10个孩子,但仅设备折旧和人员工资每月就要支出50万元。”
这种困境源于多重因素叠加:
人口外流加剧:县域青年劳动力持续向城市迁移,导致本地育龄女性数量锐减。以中部某省为例,2020-2025年县域常住人口减少12%,其中15-35岁女性占比下降18%。
医疗资源虹吸:大城市医院通过技术优势和品牌效应吸引患者,2025年北上广深三甲医院产科接诊量占全国总量的40%,而县域医院仅占15%。
政策调整滞后:2016年生育高峰时,多地要求医院扩建产科,如今这些新增床位和设备成为沉重负担。江苏某县医院2016年新增的50张产科床位,2025年已全部转为骨科使用。
产科关闭最直接的后果是基层孕产妇保健服务萎缩。2025年3月,江西赣州第五人民医院关闭产科后,周边3个乡镇的孕妇需往返60公里到市区产检,导致早孕建册率从95%降至68%,高危孕产妇漏诊率上升21%。更严峻的是,产科关闭往往伴随人才流失——2024年全国产科医生转岗率达37%,其中县域医院高达52%。
“现在培养一个成熟的产科医生至少需要10年,但关闭一个科室只需一纸文件。”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朱兰指出,“如果未来生育率反弹,重新组建产科团队将面临人才断档的巨大风险。”
产科服务萎缩与生育意愿下降形成恶性循环。2025年某社交平台调查显示,63%的适龄女性因“担心产检不便”而推迟生育计划,28%表示“周边医院关闭产科让我缺乏安全感”。这种情绪在县域地区尤为明显——安徽某县关闭产科后,当地妇幼保健院门诊量下降40%,其中“生育咨询”占比从15%降至5%。
产科关闭潮暴露出公立医院“公益属性”与“市场化运营”的深层矛盾。以县域医院为例,产科成本构成中:
人力成本占45%(医生、护士、助产士24小时轮班)
设备折旧占25%(胎心监护仪、超声仪等)
耗材成本占20%(手术器械、消毒材料)
运营成本占10%(水电、维护等)
而医保对产科的支付标准却长期偏低。2025年某省医保目录显示,顺产报销上限为2800元,剖宫产为4500元,均不足医院实际成本的60%。在“业务量下滑+支付标准偏低”的双重挤压下,产科成为医院“最亏损的科室”——2024年全国县域医院产科平均亏损额达320万元/年。
面对产科关闭潮,单纯依靠行政命令强制保留科室已不可行。2025年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关于加强助产服务管理的通知》提出“保障基本、优化结构、提升质量”的转型方向,为产科突围指明三条路径:
在县域层面,通过医共体建设整合产科资源。例如,浙江省德清县将3家县级医院和12家乡镇卫生院的产科合并,成立“县域产科联盟”,实行“中心接诊+基层分诊”模式。改革后,县域产科床位使用率从28%提升至62%,高危孕产妇救治成功率提高至99.3%。
传统产科正从“分娩服务”向“生殖健康管理”转型。上海某三甲医院推出“孕产一体化”服务,将产检、分娩、产后康复、儿童保健等环节整合,客户年均消费从8000元提升至3.2万元。2025年,该模式已在全国200余家医院推广,使产科收入结构中“非分娩服务”占比从15%升至43%。
为缓解医院运营压力,多地试点“产科补贴制度”。2025年广东省财政拨款5亿元,对保留产科的县域医院按每例分娩补助800元,对高危孕产妇救治额外补助2000元。政策实施后,广东省县域医院产科关闭率从41%降至19%,医务人员转岗率下降27个百分点。
产科关闭潮是国内人口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必然产物。根据联合国预测,国内总和生育率将在2030年稳定在1.3左右,这意味着产科服务需求将长期处于低位。对此,医疗体系需完成三大转变:
从“规模扩张”到“质量优先:关闭低效产科,集中资源打造区域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
从“单一服务”到“全链管理:将产科服务延伸至生殖健康、儿童保健、妇女康复等领域。
从“政府主导”到“社会共治: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产科服务,发展高端私立产科机构满足差异化需求。
2025年8月,国家卫健委启动“基层产科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通过“设备更新、人才培训、信息化改造”等措施,重建县域产科服务体系。这场变革不仅关乎千万孕产妇的健康福祉,更是国内医疗体系适应人口结构转型的关键一战。当产科从“生育工厂”转变为“生命健康守护站”,或许才能在这场寒冬中找到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