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医疗领域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其中产科关闭潮成为备受瞩目的焦点。从2022年全国范围内关闭十几家医院产科,到2024年一季度又有3家医院发出产科停诊公告,这一趋势不断加剧。在这场变革中,县域医院成为受冲击最为严重的群体之一,其产科缩减比例超过40%,这一现象不仅反映了我国人口结构的深刻变化,也给县域地区的妇幼健康保障带来了严峻挑战。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县域医院产科的关闭数量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以福建省长汀县为例,2018年长汀县妇幼保健院住院分娩量还处在“360例每月”的水平,而到了2023年就已经下滑到“仅50~60例”每月,下滑幅度惊人。从全国范围来看,自2017年以来,县域医院产科的缩减比例超过40%,许多原本设有产科的乡镇卫生院和县级医院纷纷关停产科服务。例如,在江西百佳艾玛妇产医院所在的地区,周边多个县域医院的产科业务量大幅下降,最终不得不选择关停。
不仅乡镇卫生院的产科受到冲击,县级医院的产科也难以幸免。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县级医院的产科曾经是当地的医疗核心科室,承担着大量的分娩任务。然而,随着出生人口的持续下降,这些医院的产科也面临着业务量锐减、运营成本增加的困境。例如,江苏新沂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浙江宁波鄞州二院等县级医疗机构都相继关停了产科服务,导致当地孕产妇不得不前往更远的城市医院进行产检和分娩。
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人口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生育政策的调整,虽然全面二孩和三孩政策相继落地,但生育率并未显著提升。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出生率从2016年的12.95‰逐年下降,至2021年降至8.52‰,2023年全国出生人口数量更是降至902万人,比2012年少了700多万人。这种出生人口的持续下降直接导致了妇产科服务需求的减少,县域医院作为基层医疗服务的主要提供者,首当其冲地受到了影响。
以某中部县城为例,该县共有24个镇,以前大部分乡镇卫生院都有接生服务,但随着出生人口的减少,现在只剩下三个医院保留产科。这种变化在县域地区尤为明显,因为县域地区的人口流动性相对较小,生育意愿的变化对当地医疗服务需求的影响更为直接。
妇产科作为特殊的专科服务,其运营成本包含了多个层面,如人工成本、医疗设备折旧与维护、医疗耗材费用等。在县域医院,由于患者数量有限,产科的收入往往难以覆盖其运营成本。例如,一台顺产手术的费用通常只有几千元,而剖宫产手术的费用虽然相对较高,但也难以弥补产科的长期亏损。
此外,医保控费也对县域医院产科的运营产生了影响。为了满足控费要求,医院可能采取更为严格的成本控制措施,如减少非紧急情况下的检测、优先使用低价耗材等。这些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医疗成本,但也影响了妇产科医护人员的工作质量和病人的医疗体验,增加了医患矛盾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县域医院为了减少亏损,不得不选择关停产科服务。
我国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在县域地区尤为突出。一方面,大型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集中在城市地区,拥有先进的医疗设备和优秀的医疗人才,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妇产科服务;另一方面,县域医院的医疗资源相对匮乏,妇产科医生的专业水平和临床经验有限,难以满足患者的需求。
随着分级诊疗制度的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逐步成为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主体。然而,在妇产科领域,由于县域医院的医疗资源不足,许多患者仍然选择前往城市医院就诊,导致县域医院妇产科的业务量进一步下降。此外,一些县域医院为了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将有限的医疗资源投入到其他科室,进一步削弱了妇产科的发展能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年轻夫妇对经济压力和生活环境的担忧日益增加,女性教育程度提高和职业发展追求也成为影响生育决策的重要因素。越来越多的年轻女性选择推迟生育年龄,追求个人职业发展,导致生育意愿下降。
例如,在一些县域地区,年轻女性通过接受高等教育,走出农村,进入城市工作和生活。她们更加注重自身的生活质量和职业发展,对结婚生子的时间选择更为审慎。这种社会观念的转变使得县域地区的生育率进一步下降,从而影响了县域医院妇产科的服务需求。
县域医院产科的关闭给当地孕产妇带来了诸多不便。一些地区的孕产妇不得不面对更加紧张的医疗资源和更远的就医距离。例如,在江西赣州市第五人民医院停止产科服务后,周边地区的孕产妇需要前往更远的医院进行产检和分娩,增加了就医成本和时间成本。
此外,部分孕产妇由于距离医院较远,可能会选择不按照规范进行孕期检查,从而增加了生育风险。在一些偏远山区,由于交通不便,孕产妇在分娩时可能会遇到突发情况,无法及时得到救治,严重威胁母婴安全。
产科关闭潮导致大量妇产科医护人员失业或面临转岗压力。对于一些有着多年助产经验的医务人员来说,从曾经连轴转的“香饽饽”岗位调岗到不熟悉的部门,薪资待遇减少、需要重新培训重新适应等问题成为他们面临的尴尬。
例如,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金沙洲医院关停产科服务后,部分产科医护人员不得不选择转岗到其他科室或前往其他医院就业。然而,由于妇产科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有限,许多医护人员面临着就业困难的问题。这不仅影响了医护人员的生活质量,也不利于妇产科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储备。
随着妇产科医生人才流失,留下的医生工作压力加大,可能导致服务质量下降。此外,部分关停的妇产科医院曾是当地的特色专科医院,它们的消失可能导致某些疾病的诊疗水平下滑。
例如,在一些县域医院,由于产科业务量减少,医生接触到的临床案例急剧萎缩,导致他们的临床经验不足,技术水平难以提高。在面对复杂的分娩情况时,可能会出现处理不当的问题,增加医疗事故的发生风险。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根据人口分布、交通条件等因素,合理规划县域医院妇产科的布局。在人口密集、交通便利的地区,保留和加强妇产科服务能力;在人口稀少、交通不便的地区,可以通过建立区域医疗中心或远程医疗服务等方式,为孕产妇提供便捷的医疗服务。
例如,丹棱县人民医院除儿科急诊保留外,将所有相关医疗保健业务合并至丹棱县妇幼保健院,同时后者增挂丹棱县人民医院第三院区,实现人员、技术、设备、信息等要素资源的全方位优化整合。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也为孕产妇提供了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提高妇产科医护人员的待遇水平,完善职业发展通道,吸引优秀医护人员投身妇产科领域。同时,加强妇产科医护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提升其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
例如,湖北省天门市优先人民医院在产科面临困境时,通过招聘知名高校的研究生、外派高年资医护人员外出学习先进的诊疗技术等方式,快速提升了科室的服务能力。此外,该医院还通过统一思想、增强团队凝聚力等措施,稳定了科室人员队伍,为产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推动妇产科医疗服务向社区、家庭延伸,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妇产科医疗服务体系。通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远程医疗服务等方式,方便患者就诊,提高妇产科医疗服务的效果。
例如,赣州市妇幼保健院通过推出线上线下孕妇学校、开设免费助产士门诊、设置更多单间病房、家化病房等措施,提升了孕产妇的就医体验。同时,该医院还利用远程医疗服务技术,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提高了基层妇产科的诊疗水平。
面对分娩量的下降,妇产科应积极探索转型发展之路。可以从单一的产科业务转型到妇产儿全生命周期的医疗服务,从妇产科医生到女性全科医生的转型,逐渐实现从解决女性单纯的医疗需求,到助力女性健康、美丽、自信的转型。
例如,一些高端私立医疗机构已经开始探索业务转型,将服务范围从妇产专科拓展到全生命周期全科服务。通过提供一站式的健康管理服务,满足女性在不同阶段的健康需求,提高了客户的忠诚度和满意度。
县域医院产科关闭潮是我国人口结构变化、经济因素、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和社会观念转变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现象给县域地区的妇幼健康保障带来了严峻挑战,但也为妇产科的转型发展提供了机遇。通过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和探索转型发展之路等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应对产科关闭潮带来的影响,为县域地区的孕产妇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促进妇产科事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