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核作为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呼吸道传染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近年来,我国肺结核耐药性问题日益加剧,耐药结核病的发病率虽有所控制但仍处于一定水平,给结核病的防控和治疗带来了巨大挑战。在此背景下,我国启动“无结核社区”三年攻坚计划,旨在通过一系列综合措施,有效遏制肺结核耐药性的发展,降低结核病的发病率和传播风险,为实现终结结核病流行的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我国耐药结核病的形势较为严峻,常见的耐药类型有耐多药结核病、广泛耐药结核病等。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发肺结核患者的耐多药率为7.32%,广泛耐药率为0.67%,据此估计每年新发耐多药结核患者12万,广泛耐药1万。虽然耐药结核病的发病率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控制,但整体仍处于较高水平,且耐药情况在部分地区相对更为突出。
耐药结核病的产生主要源于原发耐药和获得性耐药。原发性耐药是指患者直接感染了已经存在耐药性的结核菌,这种耐药性是从其他患者那里传染而来。获得性耐药则是由于多种因素导致的,如错误的药物剂量、药品质量不佳、患者治疗依从性不佳(中断治疗或间歇治疗)、暴露于单药治疗(或相当于单药治疗)、持续给予失败的方案、对失败方案不恰当的调整等。此外,结核分枝杆菌缺乏碱基错配修复机制,使得细菌在复制过程中出现的配错突变得到更多的固定,导致高耐药频率的现象,一旦抗结核药物作用的靶位发生突变,很容易固定下来,而表现对该药物的耐药,多个药物作用靶位突变累积的结果是对多种药物耐药。
耐药结核病具有治疗难度大、治疗费用昂贵、不良反应高、治愈率低以及社会危害性大等特点。其治疗周期通常需要18—24个月,是普通肺结核的3—4倍,治疗费用至少是普通肺结核治疗费用的100倍,会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很大的经济负担。耐多药/利福平耐药结核病的治疗成功率为68%,最严重的广泛耐药结核病治愈率几乎为零,患者更容易因耐药性而导致病情恶化,甚至死亡。而且,一旦被耐药结核病传染发病就是原发耐多药结核病,进一步加剧了结核病的防控难度。
随着耐药结核病例的持续增长,我国结核病防控形势愈发严峻。耐药结核病的出现不仅增加了治疗的难度和成本,还使得结核病在人群中的传播风险进一步加大。启动“无结核社区”三年攻坚计划,通过在社区层面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防控措施,能够有效地控制耐药结核病的传播,降低耐药性的发生率,从而缓解耐药性问题加剧带来的压力。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终结结核病流行的目标,我国也将结核病防治纳入健康国内战略,不断提升防治水平。“无结核社区”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社区常住人口结核病发病率低于10/10万的理想状态。启动“无结核社区”三年攻坚计划,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一步。通过在社区层面进行试点和推广,探索无结核社区的创建路径,能够为全国范围内的结核病防控提供实践经验和科学参考,推动我国结核病防控工作向更高水平发展。
结核病对社区居民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尤其是耐药结核病的出现,使得患者面临着更高的死亡风险和更大的经济负担。“无结核社区”三年攻坚计划的实施,将通过加强结核病的筛查、诊断、治疗和预防等工作,提高社区居民对结核病的认知和防护意识,及时发现和治疗结核病患者,减少结核病在社区内的传播,从而提升社区居民的整体健康水平。
1. 加强重点人群肺结核主动筛查:结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慢性病健康管理工作,为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等易感人群开展结核病筛查。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由于身体免疫力相对较低,更容易感染结核杆菌,因此成为结核病的高发人群。通过主动筛查,能够早期发现肺结核病例,及时进行治疗,减少传播风险。
2. 耐药结核病筛查:对疑似耐药结核病患者进行筛查,通过药物敏感试验等手段,准确判断患者是否感染耐药结核杆菌。对于确诊的耐药结核病患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采用有效的抗结核药物进行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3. 高危人群结核感染筛查:对结核病密切接触者、免疫力低下人群等高危人群进行结核感染筛查。结核病密切接触者由于与患者有过近距离接触,感染结核杆菌的风险较高;免疫力低下人群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等,也容易感染结核杆菌。通过筛查,能够及时发现结核潜伏感染者,并给予预防性治疗,降低未来的发病风险。
1. 规范治疗肺结核和耐药肺结核病例:严格按照“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的原则,对肺结核和耐药肺结核患者进行治疗。加强患者的治疗管理,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确保患者能够按时、按量服药,完成全疗程治疗。同时,对治疗过程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成功治疗率,降低肺结核传播风险。
2. 推广结核病预防性治疗:在结核潜伏感染者中推广结核病预防性治疗,通过给予抗结核药物,降低结核潜伏感染者发展为活动性结核病的风险。目前,我国已开设多个预防性治疗门诊,实现以区为单位全覆盖,为市民提供结核潜伏感染检测及结核病预防性治疗咨询与服务。
通过加强政府倡导、社会支持和健康宣教,推动全社会对结核病患者的关心关爱,帮助患者更好地融入社会。政府应加大对结核病防控工作的投入,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支持“无结核社区”建设。社会各界应积极参与结核病防控工作,为患者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同时,加强健康宣教,提高公众对结核病的认知和防护意识,消除对结核病患者的歧视和偏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自“无结核社区”三年攻坚计划启动以来,部分地区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以上海市为例,截至2024年底,上海市共有21个街镇启动无结核社区建设工作,覆盖人口182万。通过实施“三筛”“两管”“一动员”等措施,加强了结核病的筛查和诊断,提高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治愈率,降低了结核病的传播风险。同时,通过健康宣教,提高了社区居民对结核病的认知和防护意识,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1. 资金投入不足:“无结核社区”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筛查设备的购置、药品的供应、人员的培训等方面。然而,目前部分地区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影响了“无结核社区”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2. 人员专业水平有待提高:结核病的筛查、诊断和治疗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然而,目前部分地区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专业水平有限,缺乏结核病防控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影响了“无结核社区”建设工作的质量。
3. 患者治疗依从性差:部分患者由于对结核病的认识不足、经济困难等原因,治疗依从性较差,不能按时、按量服药,导致治疗失败,甚至发展为耐药结核病。如何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是“无结核社区”建设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政府应加大对“无结核社区”建设的资金投入,设立专项基金,用于筛查设备的购置、药品的供应、人员的培训等方面。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无结核社区”建设,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的培训,提高其结核病防控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定期组织培训班、学术交流活动等,邀请专家进行授课和指导,不断提升人员的专业水平。
加强对患者的健康宣教,提高患者对结核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让患者了解按时、按量服药的重要性。同时,建立患者随访制度,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和监督,及时发现和解决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于经济困难的患者,政府应提供必要的医疗救助,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我国肺结核耐药性问题的加剧给结核病的防控和治疗带来了巨大挑战。启动“无结核社区”三年攻坚计划是我国应对这一挑战的重要举措,对于实现终结结核病流行的目标、提升社区居民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虽然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一些挑战,但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等策略,我们有信心克服这些困难,推动“无结核社区”建设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效,为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实现无结核社区、终结结核病流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