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5月气温攀升、湿度增大,诺如病毒肠炎进入高发期。这种由诺如病毒引发的急性胃肠炎,以呕吐、腹泻、腹痛和发热为主要症状,潜伏期短、传染性强,极易在人群密集场所暴发。儿童以频繁呕吐为典型表现,成人则以腹泻为主,重症病例可能因脱水导致休克甚至危及生命。本文将从病毒特性、传播途径、临床表现、高危人群、防控策略等多维度解析诺如病毒肠炎的防治要点,助力公众科学应对。
诺如病毒属于杯状病毒科,具有基因组高度变异、环境抵抗力强等特点。其感染剂量极低(18-2800个病毒颗粒即可致病),且能在体外环境存活数天至数周。病毒通过侵袭小肠上皮细胞,破坏肠道屏障功能,导致水电解质失衡,引发急性胃肠炎症状。
诺如病毒肠炎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急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原体,每年造成约6.85亿例感染和21.2万人死亡。我国5岁以下儿童腹泻病例中,诺如病毒检出率达15%左右。5月气温升高、湿度增大为病毒传播提供温床,学校、托幼机构等场所因人群密集、接触频繁,成为暴发疫情的高风险区域。
重庆市疾控中心发布的5月健康风险提示明确指出,随着气温升高和降雨增多,诺如病毒肠炎传播风险显著增加。监测数据显示,5-8月为该病高发时段,需重点防范学校、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发生聚集性疫情。
· 潜伏期:通常为12-48小时,最短可至12小时,最长可达72小时。
· 前驱症状:部分患者早期可出现轻度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等全身不适。
· 核心症状:
· 呕吐:儿童患者首发症状多为频繁呕吐,每日可达5-10次,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呈喷射状。
· 腹泻:成人患者以腹泻为主,大便多为水样便或稀便,无脓血及黏液,每日排便次数可达4-8次。
· 腹痛:脐周阵发性绞痛,疼痛程度因人而异,部分患者可伴有腹胀。
· 并发症:重症病例因频繁呕吐、腹泻导致脱水,表现为口渴、尿量减少、皮肤干燥、眼窝凹陷,严重者可出现休克、电解质紊乱及多器官功能障碍。
· 儿童:尤其是5岁以下婴幼儿,因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病情进展快,易发生脱水、电解质紊乱,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 老年人:基础疾病多、机体抵抗力下降,感染后症状可能更严重,恢复时间更长,且易引发肺炎等并发症。
· 免疫力低下者:如艾滋病患者、器官移植术后人群,感染后重症风险显著升高。
· 粪-口途径:患者粪便和呕吐物中含大量病毒,污染食物、水源或环境后,健康人通过接触或摄入被污染物品而感染。
· 接触传播:直接接触患者或其污染物(如玩具、餐具),未及时洗手即进食,导致病毒经口摄入。
· 气溶胶传播:患者呕吐时产生的气溶胶颗粒悬浮于空气中,他人吸入后引发感染,尤其在封闭环境中风险更高。
· 学校与托幼机构:儿童卫生习惯差、接触频繁,易通过玩具、餐具等交叉感染。
· 集体用餐场所:食堂、餐馆等若食品加工不规范、餐具消毒不彻底,可引发群体性暴发。
· 家庭聚集性传播:一名家庭成员感染后,可通过密切接触(如共用餐具、照顾患者)导致其他成员感染。
· 不良卫生习惯:饭前便后不洗手、生熟食混用砧板等。
· 食用污染食物:生食或未彻底加热的贝类、蔬菜、水果等。
· 环境卫生差:居住环境潮湿、垃圾堆积、污水横流,为病毒存活提供条件。
· 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3天有诺如病毒肠炎患者接触史,或食用可疑污染食物、水源。
· 临床表现:急性起病,以呕吐、腹泻、腹痛为主要症状,可伴发热、头痛等全身不适。
· 实验室检测:
· 核酸检测:粪便、呕吐物或肛拭子中检出诺如病毒RNA。
· 抗原检测:快速免疫层析法检测粪便或呕吐物中的诺如病毒抗原。
· 血清学检测: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抗体滴度呈4倍及以上升高。
· 细菌性痢疾:由志贺菌引起,以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为特征,粪便培养可检出病原菌。
· 轮状病毒肠炎:好发于婴幼儿,以水样便为主,病程较长,粪便轮状病毒抗原检测阳性。
· 食物中毒:有共同进餐史,潜伏期短,症状相似,但多无发热,停止食用可疑食物后疫情终止。
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重点在于预防脱水、纠正电解质紊乱。
· 补液治疗:
· 口服补液盐(ORS):适用于轻中度脱水患者,按说明书配制后少量多次饮用。
· 静脉补液:重度脱水或无法口服者,需通过静脉途径补充葡萄糖、氯化钠、氯化钾等。
· 止泻与止吐:
· 蒙脱石散:吸附肠道毒素,减轻腹泻症状,成人每次1袋,每日3次;儿童按年龄减量。
· 甲氧氯普胺:缓解呕吐,成人每次5-10mg,每日3次;儿童慎用。
· 饮食调整:
· 急性期:暂禁食4-6小时,让胃肠道充分休息。
· 恢复期:给予清淡、易消化食物,如米汤、面条、粥等,避免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
· 密切观察病情:监测体温、脉搏、呼吸、尿量等生命体征,注意有无脱水、电解质紊乱表现。
· 皮肤护理:腹泻患者便后用温水清洗肛周皮肤,保持干燥,预防尿布疹或压疮。
· 心理支持:儿童患者因频繁呕吐、腹泻易产生恐惧心理,需给予安抚和鼓励。
· 勤洗手:使用肥皂和流动水,按“七步洗手法”认真揉搓双手至少20秒,尤其在饭前便后、处理食物前、如厕后。
· 饮食卫生:
· 食物煮熟煮透:贝类等海产品需彻底加热至中心温度达70℃以上。
· 避免生食:不饮用生水,不吃未洗净的蔬菜、水果。
· 生熟分开:使用不同砧板、刀具处理生熟食,避免交叉污染。
· 环境清洁:定期清洁消毒家居环境,重点擦拭门把手、水龙头、马桶按钮等高频接触表面。
· 学校与托幼机构:
· 加强晨午检:发现呕吐、腹泻学生,及时隔离并送医。
· 规范消毒:患者呕吐物、粪便需用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液)覆盖处理,作用30分钟后再清理。
· 健康教育:开展诺如病毒防治知识宣传,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
· 餐饮单位:
· 从业人员健康管理:持健康证上岗,出现腹泻、呕吐等症状者立即调离岗位。
· 食品加工规范:生熟食分开存放、加工,餐具彻底消毒。
目前尚无针对诺如病毒的疫苗上市,但全球多个研究团队正在开展疫苗临床试验。此外,抗病毒药物研发也在推进中,未来有望为防控提供新手段。
诺如病毒肠炎潜伏期短、传播途径多样,易在短时间内引发暴发疫情。一旦发生疫情,需迅速采取隔离患者、消毒环境、追踪密切接触者等措施,防控压力较大。
部分人群对诺如病毒肠炎的危害认识不够,存在“腹泻是小病,扛一扛就过去”的误区,导致延误治疗或传播风险增加。需加强健康宣教,提高公众防控意识。
应对诺如病毒肠炎需卫生、教育、市场监管等多部门协同合作。例如,卫生部门负责疫情监测与处置,教育部门落实学校防控措施,市场监管部门加强食品卫生监管。
研发更快速、灵敏、便捷的诺如病毒检测技术,如便携式核酸检测设备、即时检测试剂盒,有助于实现疫情早发现、早处置。
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整合医疗机构、疾控中心、学校等多源数据,构建诺如病毒肠炎智能监测预警平台,提高疫情预测准确性。
加大对诺如病毒疫苗和抗病毒药物的研发投入,推动临床试验进程,力争早日实现疫苗普及和特效药上市。
诺如病毒肠炎作为5月高发的急性传染病,对公众健康构成严重威胁。通过加强个人防护、规范集体单位管理、提升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可有效降低感染风险。同时,公众需提高警惕,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时及时就医,避免病情恶化或传播他人。让我们携手共筑防控屏障,守护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