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2日,山东烟台栖霞市人民医院产科病房内发生了一起令人心痛的新生儿烫伤事故。一名出生仅两天的婴儿在护士为其进行常规洗澡护理时,因水温失控导致脚部、腿部和臀部出现大面积皮肤脱皮、红肿和血泡,部分区域甚至深达真皮层。家属回忆称,当天上午护士将婴儿抱至洗澡室清洁时,未允许家长陪同。洗澡过程中,婴儿哭声异常剧烈,但护士未向家属透露任何异常。直到婴儿被送回病房后,家属发现其拒绝进食且持续哭闹,解开包被时才惊觉烫伤的严重程度。
医院初步调查称,事故原因为洗澡设备突发故障导致水温异常升高。尽管院方承认全责并承诺承担治疗费用,但其后续处理方式引发了公众的强烈质疑。例如,护士在发现烫伤后未优先时间告知家属或采取急救措施,反而隐瞒伤情,用厚实的包被将婴儿裹紧送回病房,导致高温环境下皮肤的损伤进一步加剧。这一行为不仅暴露了护士职业素养的缺失,也反映出医院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上的重大漏洞。
此外,医院的硬件设施和管理问题同样值得深究。新生儿护理设备通常配备多重温控保护装置,若严格按照规范操作,水温失控的概率极低。然而,事故的发生表明设备日常维护可能存在疏漏,或操作流程存在人为疏忽。据知情人士透露,事发科室的部分设备已使用超过五年,此前多次出现水温波动的小故障,但未引起足够重视。这种对安全隐患的漠视,最终酿成了不可挽回的后果。
涉事人员处理与家属沟通矛盾
事件曝光后,栖霞市人民医院迅速对当值护士作出停岗调查决定,并由院领导向家属致歉。然而,这一表面上的“快刀斩乱麻”并未平息家属的愤怒。家属指出,医院的后续处理存在多处矛盾:
· 救治延误:婴儿被烫伤后,医院未优先时间启动应急预案,如立即进行冷水冲洗或使用烫伤药物,而是拖延数小时后才将其转至上级医院的烧伤科。这导致婴儿在黄金救治时间内未能获得专业处理,创面持续恶化。
· 经济压力转嫁:院方虽口头承诺承担全部医疗费用,但在实际操作中要求家属以“借款”形式垫付治疗费并签署欠条。这一做法被家属指责为推卸责任,甚至涉嫌通过法律手段规避后续赔偿风险。
· 信息不透明:家属在事发后第八天才被允许探视婴儿,且院方未主动提供详细的治疗方案与预后评估报告。当家属要求查看事发时的监控录像时,医院以“设备故障”为由拒绝提供,进一步加剧了双方的信任危机。
设备故障还是人为失职?
院方将事故归因于“设备突发故障”,但公众与医疗行业人士对此提出多重质疑:
· 技术漏洞存疑:现代新生儿洗澡设备普遍配备水温传感器、自动断电保护和报警系统。若设备正常运行,即使出现短暂水温异常,系统也应立即切断电源并发出警报。然而,事故中护士既未察觉水温异常,也未触发任何保护机制,这不禁让人怀疑设备是否长期疏于维护,或操作流程存在严重违规。
· 护士操作规范缺失:根据《新生儿护理操作指南》,护士在给婴儿洗澡前必须用手肘内侧测试水温,并将水温严格控制在37℃-38℃之间。此外,操作过程中需全程观察婴儿反应,一旦出现异常哭闹应立即暂停护理。然而,涉事护士不仅未按规定测试水温,甚至在婴儿因疼痛剧烈挣扎时仍继续操作,暴露出对基本护理规范的漠视。
· 资质与培训问题:涉事护士是否具备新生儿专科护理资质?事发时是否存在疲劳上岗或人手不足的情况?这些问题至今未得到院方的明确回应。有内部员工匿名透露,该院产科长期面临护士短缺问题,部分新入职员工未经充分培训即被安排独立操作高风险护理项目。
涉事护士或涉医疗事故罪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三十五条,医务人员因严重不负责任导致就诊人死亡或严重损害其身体健康的行为,构成医疗事故罪,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本案中,护士的多个行为可能符合“严重不负责任”的认定标准:
· 未履行基本注意义务:未测试水温、忽视婴儿异常哭闹、未立即中止护理操作;
· 隐瞒伤情延误救治:在发现烫伤后未采取任何急救措施,且刻意向家属隐瞒真相;
· 直接因果关系:司法鉴定显示,婴儿的Ⅱ度至Ⅲ度烫伤与护理操作存在直接关联。
若法院最终认定护士构成医疗事故罪,其面临的不仅是刑事处罚,还可能被长期吊销执业资格。此外,家属有权依据《民法典》优先千二百一十八条提出民事赔偿诉讼,要求医院支付医疗费、护理费、精神损害赔偿金等。
医院管理责任不可推卸
栖霞市人民医院在此次事件中暴露出的管理漏洞,同样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 设备维护缺失:医院未按《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要求建立定期检修制度,导致关键设备带病运行;
· 应急预案形同虚设:从护士的慌乱反应到院方的迟缓处理,暴露出医护人员缺乏应急演练,管理层对风险防控的漠视;
· 危机公关失当:要求家属签署借款协议的行为涉嫌胁迫,违反《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中关于医患平等协商的规定。
当地卫生健康局已介入调查,若确认医院存在系统性管理过失,可能对其处以警告、罚款、降低医院等级等行政处罚,相关责任人亦可能被追究渎职责任。
公众信任危机的蔓延
事件经媒体报道后,“新生儿烫伤”“护士停岗”等关键词迅速登上社交媒体热搜。公众的愤怒主要集中在两方面:
· 对护理安全的担忧:许多家长留言表示,即使在三甲医院也不敢让新生儿离开视线,甚至考虑自备水温计;
· 对医患关系的不满:院方要求家属签欠条的行为被网友称为“二次伤害”,认为医疗机构在事故处理中惯于利用信息不对称压制患者家属。
更深层次的矛盾在于,公众对医疗系统的信任一旦崩塌,可能引发连锁反应。例如,部分产妇开始质疑医院的新生儿护理流程,要求全程陪同或拒绝非必要操作,这反而可能增加医护人员的压力,形成恶性循环。
母婴护理行业的整改契机
此次事件为全国母婴护理行业敲响警钟。多地卫生健康部门已启动专项排查,重点整改以下领域:
· 设备强制年检制度:要求医疗机构每月公示新生儿科室设备的检修记录,并引入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抽查;
· 操作透明化改革:鼓励医院在洗澡室、抚触室等区域安装透明玻璃或实时监控屏幕,允许家长远程观察护理过程;
· 护士培训体系升级:将应急处理能力纳入护士绩效考核,未通过年度实操考核者暂停执业资格。
此外,行业协会提议建立“新生儿护理不良事件全国数据库”,通过分析事故数据识别高风险环节,为行业规范修订提供依据。
截至2025年1月中旬,烫伤婴儿经多次植皮手术后,部分创面已开始愈合,但仍需长期康复治疗。栖霞市卫生健康局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涉事医院存在设备维护记录造假、护士违规独立操作、应急预案缺失等多项问题,拟对其作出降级处理,并追究分管副院长及护理部主任的行政责任。
山东省卫健委以此为契机,推出三大改革措施:
双人操作制:新生儿洗澡、注射等高风险护理必须由两名护士共同完成,一人操作,一人监督;
监控存档制度:关键护理环节的监控录像需保存至少90天,患者家属有权申请调阅;
医患沟通专员:每家医院设立独立于临床科室的投诉处理岗位,避免医护人员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
烟台新生儿烫伤事件绝非偶然,它是医疗系统长期忽视细节管理、重效益轻安全的必然结果。从护士的一次违规操作,到医院管理层的侥幸心理,再到监管部门的流于形式,每一个环节的失守都在提醒我们:生命的脆弱容不下半点敷衍。
真正的解决方案不在于停职一两名护士,而在于构建贯穿设备维护、人员培训、制度监管的全链条责任体系。只有当每一家医院都将“如履薄冰”的谨慎融入日常,将“视患如亲”的关怀化作行动,才能让每一个新生命在人生起点感受到真正的安全与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