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盛夏,全国多地气温突破40℃大关,持续的高温热浪不仅让城市陷入“烧烤模式”,更将“高温病”这一公共卫生议题推至风口浪尖。从南京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开设全国首个“中暑门诊”,到周口市妇幼保健院增设“高温中暑应急门诊”,再到宁阳县伏山镇卫生院打造“高温病全周期管理”体系,医疗机构正以专科化、精准化的服务重构高温天气下的医疗救治模式。这场由气候危机催生的医疗变革,不仅标志着“气候医疗”这一新兴学科的崛起,更揭示了现代医学从“治病救人”向“气候适应”转型的深层逻辑。
传统认知中,高温病仅指中暑,但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其范畴已扩展至心脑血管、呼吸、消化、皮肤等多系统损伤。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显示,2025年夏季高温热浪事件综合强度达1961年以来最强,导致中暑病例同比增加40%,心脑血管疾病急诊量上升25%,皮肤灼伤患者激增3倍。例如,南京某三甲医院在7月接诊一名建筑工人,其因长时间户外作业导致热射病合并横纹肌溶解,肌酸激酶指标超正常值200倍,引发急性肾衰竭。这一案例揭示,高温已从单纯的“热损伤”演变为“多米诺骨牌式”的全身性危机。
儿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及户外劳动者构成高温病的高危群体。周口市妇幼保健院数据显示,2025年7月儿科中暑患者中,6岁以下儿童占比达72%,其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脱水风险是成人的3倍;而宁阳县伏山镇卫生院的调研则发现,65岁以上老年人因心脑血管疾病合并中暑的死亡率高达18%,远高于普通人群。更值得关注的是,外卖骑手、快递员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因防护措施不足,成为热射病“新发群体”。某平台数据显示,2025年7月全国骑手中暑报案量同比激增150%,平均每人每周工作时长超过60小时,暴露于高温环境的时间长达8小时。
高温病的救治具有极强的时效性。以热射病为例,患者核心体温超过40℃后,每延迟1分钟降温,死亡率增加3%。然而,传统医疗体系存在三大短板:一是急诊资源在高温时段超负荷运转,某三甲医院急诊科在7月日均接诊中暑患者40例,是平时的5倍;二是基层医疗机构缺乏高温病识别能力,宁阳县伏山镇卫生院调研显示,30%的村医无法准确区分热痉挛与热衰竭;三是公众自救意识薄弱,仅12%的中暑患者能在发病后10分钟内采取有效降温措施。这些痛点催生了专科门诊的迫切需求。
南京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的“中暑门诊”率先建立四级分诊体系:一级门诊处理轻症中暑(如热晕厥、热痉挛),通过冰敷、补液等措施实现“30分钟快速处置”;二级门诊接诊热衰竭患者,采用静脉补液+心电监护;三级门诊收治热射病危重病例,配备体外膜肺氧合(ECMO)设备;四级门诊则针对合并多器官衰竭的患者,启动多学科会诊(MDT)。这种分级诊疗模式使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从45%提升至78%。
周口市妇幼保健院的“高温病防控体系”涵盖“预警-干预-救治-康复”全链条:通过与气象部门合作,开发高温健康风险预测模型,提前48小时发布红色预警;组建“家庭医生+社区网格员”团队,对高危人群实施“一对一”健康管理;在门诊大厅设置“气候适应训练区”,利用模拟高温环境帮助患者进行耐热训练;出院后通过智能手环持续监测患者体温、心率等指标,形成闭环管理。该体系运行后,辖区内高温病重复住院率下降60%。
宁阳县伏山镇卫生院将中医“治未病”理念融入高温病防治:在门诊开设“三伏贴”专区,针对阳虚体质人群进行冬病夏治;研发“清热解暑茶”(含金银花、荷叶、薄荷等),日均发放2000余袋;开展“中医适宜技术进社区”活动,教授居民刮痧、拔罐等自救技能。数据显示,中医干预组患者热射病复发率较对照组降低42%,且康复周期缩短3天。
上海某三甲医院试点部署可穿戴式体温监测贴片,患者入院时佩戴,设备每5分钟上传核心体温数据至云端。当体温超过38.5℃时,系统自动触发预警并推送至医生终端。该技术使热射病早期识别率从65%提升至92%。此外,户外劳动者防护服集成微型传感器,实时监测体温、湿度及运动强度,当风险值超标时,通过APP向用户及平台发送警报。
针对高温病与心脑血管疾病症状相似的问题,天津某医院引入AI诊断系统。该系统基于10万例高温病病例数据训练,可快速分析患者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辅助医生区分热射病与急性心肌梗死。在模拟测试中,AI诊断准确率达91%,较人工诊断提高23个百分点。
海南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依托“气候康养示范基地”资源,推出“高温适应训练营”:参与者通过渐进式暴露于32-35℃环境,配合有氧运动与呼吸训练,提升机体耐热能力。跟踪研究显示,训练后参与者热耐受时间延长40%,中暑发生率下降55%。这一模式正被复制至长三角地区,苏州某康养中心已建成国内首个“人工气候适应训练舱”。
2025年7月,国家卫健委联合气象局发布《高温健康风险管理指南》,明确要求二级以上医院设立高温病专科门诊,基层医疗机构配备高温急救包;将高温病救治纳入医保急诊报销范围,对户外劳动者中暑实行“先救治后付费”政策。此外,财政部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医疗机构采购降温设备、研发防护技术。
复旦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等高校率先开设“气候医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涵盖气象学、环境科学、流行病学及急救医学;北京协和医学院设立“高温病研究中心”,联合气象部门开展“气象-健康”联合攻关;宁阳县伏山镇卫生院与山东中医药大学合作,建立“基层气候医疗实践基地”,每年培养200名全科医生。
周口市妇幼保健院制作《高温病自救手册》,以漫画形式呈现中暑急救步骤;上海推出“高温健康指数”小程序,实时显示各区域风险等级并提供防护建议;外卖平台将高温防护知识纳入骑手培训课程,考核通过后方可接单。调研显示,经过教育干预的居民中暑自救知识知晓率从38%提升至89%,正确施救率从12%提升至67%。
随着全球变暖加剧,高温病已从区域性问题演变为全球性挑战。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30年,全球每年将有超过500万人死于极端高温相关疾病。在此背景下,气候医疗正朝着三个方向演进:一是标准化,建立国际通用的高温病诊断与治疗指南;二是智能化,利用5G+AI技术实现远程会诊与资源调度;三是普惠化,通过移动医疗车、无人机配送等手段将服务延伸至偏远地区。
从南京的中暑门诊到海南的气候康养基地,国内正在探索一条具有本土特色的气候医疗之路。这条道路不仅关乎医疗技术的创新,更蕴含着人类与气候共生的智慧——当医学从“对抗疾病”转向“适应环境”,我们或许能找到破解健康危机的终极答案。正如周口市妇幼保健院院长所言:“高温病专科门诊不是终点,而是人类重新认识自然、尊重生命的起点。”在这场与气候的赛跑中,医疗体系正以专科化为矛,以技术为盾,为每一个生命筑起抵御炎热的“清凉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