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3日上午10时16分,哈尔滨香坊区人民医院门诊大厅内,56岁的赵先生在预检分诊台前突然捂住胸口,直挺挺向后倒下。面色青紫、意识丧失、呼吸骤停——这场突如其来的心脏骤停,将急诊科医护人员推入了与死神赛跑的生死战场。在接下来的240秒里,一场教科书级的急救行动展开,最终以患者恢复自主心率、血压回升的奇迹收尾。这场救援不仅刷新了公众对“黄金4分钟”的认知,更揭示了现代急救体系背后精密协作的生命密码。
赵先生倒地时,门诊大厅的监控录像记录下关键细节:10时16分03秒,他身体后仰,头部重重磕向地面;05秒后,预检分诊护士李敏冲向患者,同时按下紧急呼叫按钮;08秒,急诊科值班医生张磊携带除颤仪狂奔而至,边跑边高喊“疏散人群,准备抢救!”。
此时,赵先生已陷入致命循环:心脏骤停导致主动脉搏动消失,脑部供血中断仅10秒便引发意识丧失,20秒后自主呼吸停止,4分钟内脑细胞将发生不可逆损伤。急诊科主任辛记东事后分析:“患者倒地时已出现典型的‘三无征象’——无意识、无呼吸、无脉搏,这是心脏骤停的黄金抢救窗口。”
10时16分15秒,张磊医生跪地实施胸外按压,护士王天齐同步开放气道。按压标准堪称典范:双掌重叠置于胸骨中下1/3交界处,利用肩部力量垂直下压4-5厘米,频率保持100-120次/分钟。与此同时,麻醉科医生刘阳携带气管插管设备冲入现场,10时16分45秒完成插管,确保氧气供应。
科学依据:胸外按压通过机械挤压维持血液循环,为心脑等重要器官提供最低限度的氧供。研究表明,高质量按压可使冠状动脉灌注压维持在15-20mmHg,为后续复律创造条件。
10时16分50秒,护士将电极片贴于赵先生胸部,心电监护显示“室颤波形”——这是心脏骤停最常见且可逆的致命心律。10时17分02秒,首次200焦耳电除颤实施,患者身体剧烈震颤,但监护仪仍显示室颤。张磊立即下达指令:“肾上腺素1mg静脉推注,继续按压!”
关键决策:室颤患者对电除颤的响应率随时间递减,首次除颤成功率约60%,每延迟1分钟成功率下降7%-10%。肾上腺素可收缩外周血管,提升主动脉压,增加心肌灌注。
10时17分30秒,第二次电除颤(300焦耳)仍无效,团队启动“按压-除颤-药物”循环:每2分钟更换按压者防止疲劳,每3-5分钟重复肾上腺素注射,同时准备胺碘酮抗心律失常。10时18分15秒,心电监护突然出现窦性心律波形,赵先生自主心率恢复!
团队协作:此时,安保人员用宣传板围起临时抢救区,导诊护士通过患者手机联系家属,急诊科备好转运担架车——从基础支持到高级生命支持的过渡无缝衔接。
心脏骤停后,脑细胞每分钟死亡约1.9%,4分钟时损伤不可逆。赵先生获救的关键在于:
快速按压:维持脑灌注压≥25mmHg,延缓神经元凋亡;
早期除颤:终止室颤,恢复有效泵血;
目标体温管理:转运至急诊科后,团队立即启动亚低温治疗(32-36℃),降低脑代谢需求。
自动体外除颤仪(AED):香坊区人民医院门诊大厅配备的AED可自动分析心律,语音指导操作,使非专业人员也能实施除颤;
智能监护系统:心电监护仪实时传输数据至急诊科中央监控屏,医生可远程指导现场抢救;
机械按压装置:虽未在此案例中使用,但该设备可提供恒定按压深度与频率,避免人力疲劳导致的质量下降。
“我们的掌根都磨出了茧。”护士长刘静展示双手时说。香坊区人民医院要求全员每月考核心肺复苏质量:
按压深度:误差不超过±0.5厘米;
频率:100-120次/分钟,误差≤5次;
回弹:每次按压后胸廓需完全回弹。
这种高强度训练使医护人员在紧急情况下能本能地执行标准流程。
赵先生苏醒后,急诊科团队立即启动“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管理:
血流动力学监测:通过脉波指示连续心输出量(PiCCO)技术,精准调控血管活性药物剂量;
神经功能评估:每日进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和脑电图监测,预防缺血缺氧性脑病;
病因溯源:冠脉造影显示左前降支90%狭窄,心内科团队实施心脏搭桥手术,根治心肌梗死病因。
8月15日,赵先生康复出院时,其家属向急诊科赠送锦旗,上书“黄金四分钟,托起生命希望”。辛记东主任感慨:“这场救援的成功,是患者、家属、医护、医院、社会五方联动的结果。从公众拨打120的及时性,到院前急救与院内抢救的无缝衔接,再到康复期的全程管理,每个环节都不可或缺。”
赵先生的案例并非孤例。2025年6月,北京同仁医院门头沟医院急救车组在黑山公园门口抢救一名老年心脏骤停患者时,同样在4分钟内恢复自主心跳;7月,寿光市人民医院通过“院内急救响应机制”,在3分58秒内完成从患者倒地到首次除颤的全流程。
这些奇迹背后,是急救体系的系统性升级:
法律保障:2024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急救医疗法》明确规定,公共场所须按每200平方米配置1台AED;
技术普及:全国超5000万人完成红十字会心肺复苏培训,掌握“叫-打-压-除”四步法;
文化重构:从“不敢救”到“敢救、会救、能救”,社会急救意识完成质变。
在急诊室的时钟上,黄金4分钟不过是240次滴答。但对于心脏骤停患者而言,这短暂的时间窗口承载着生命的全部可能。赵先生的重生,不仅是个体医学的胜利,更是社会急救文明进步的缩影。当每个公民都成为生命链的一环,当科技与人文在急诊室交汇,我们终将改写“猝死即死亡”的历史定论,让更多心跳在黄金时刻重获律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