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日本奈良医科大学宣布完成全球首例“人工血液”健康志愿者注射试验,16名受试者接受100-400毫升人工血液注射后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这一突破性进展标志着人类在攻克输血医学核心难题上迈出关键一步——该血液不仅可常温保存3年,更突破血型限制实现“万能通用”。这项被国际医学界誉为“输血革命”的技术,能否彻底改写全球血液供应格局?其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科学突破与现实挑战?
传统输血医学面临三大致命瓶颈:血型匹配耗时、血液保存期短、感染风险难控。日本团队通过“血红蛋白囊泡”技术,成功破解这些难题。
研究团队从过期捐献血液中提取血红蛋白,利用脂质纳米膜包裹形成直径200纳米的微囊。这种结构模拟天然红细胞膜,但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彻底移除了A、B、O血型抗原。实验数据显示,在恒河猴交叉输血试验中,接受人工血液的个体未出现溶血反应,而传统异型血输注组溶血率高达92%。
传统红细胞在4℃下仅能保存42天,血小板在22℃震荡保存不超过5天。日本团队开发的脂质囊泡采用双层磷脂结构,内层添加聚乙二醇(PEG)稳定分子构象,外层嵌入胆固醇增强膜流动性。这种设计使人工血液在25℃环境下保存3年后,携氧能力仍保持初始值的89%,而天然红细胞在相同条件下24小时即完全失活。
天然红细胞直径约7-8微米,无法通过毛细血管分支。人工血液颗粒直径仅为天然红细胞的1/40,可自由渗透至脑缺血区、血栓微环境等传统输血难以到达的部位。在兔脑卒中模型中,注射人工血液的实验组脑血流量恢复速度比对照组快3.2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67%。
这项突破并非偶然,而是日本持续投入20年的系统性创新成果。其技术路线可分为三个阶段:
2007年,日本科学家山中伸弥发现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细胞),为人工血液制备提供细胞来源。防卫医科大学团队率先实现iPS细胞向巨核细胞的定向分化,但单次培养仅能获得10^8个血小板,不足临床需求量的0.01%。
2019年,奈良医科大学酒井宏水教授团队创新性地采用“过期血回收+脂质封装”路线。通过处理超过保存期限的捐献血液,提取血红蛋白并封装于脂质体中,既解决了生物安全性问题,又大幅降低成本。该技术在兔失血性休克模型中实现100%存活率,而传统输血组存活率仅63%。
2025年3月开展的志愿者试验中,16名受试者分别接受100ml、200ml、400ml梯度剂量注射。监测数据显示,所有受试者血红蛋白水平在2小时内恢复正常,未出现发热、过敏等严重不良反应。但长期安全性仍需跟踪:脂质代谢产物可能引发肝脏负担,PEG成分存在潜在免疫原性风险。
这项突破将引发连锁反应,从战场急救到稀有血型救治,从偏远地区医疗到航天医学,多个领域迎来变革契机。
全球Rh阴性血人群占比仅1.7%,国内存量不足总人口的0.3%。人工血液的普及将彻底消除“熊猫血”库存危机。大阪府红十字血液中心模拟数据显示,引入人工血液后,日本全国Rh阴性血储备需求可下降92%,每年节省冷链运输成本约120亿日元。
在地震、战争等场景中,血液供应常因物流中断而崩溃。人工血液的3年常温保存特性,使其成为“战略医疗物资”。日本防卫省已制定计划,在离岛基地部署人工血液储备库,确保战时伤员在黄金1小时内获得输血救治。
传统输血感染HIV、乙肝的风险虽已降至百万分之一,但在医疗资源匮乏地区仍是重大威胁。人工血液通过无菌化生产流程,将病原体传播风险降至零。WHO评估报告指出,若非洲地区全面采用人工血液,每年可避免约12万例输血相关感染。
尽管前景光明,但人工血液真正普及仍需跨越三道鸿沟:
当前实验室制备1升人工血液需处理500升过期血,成本高达8.5万美元,是传统输血的230倍。日本经济产业省已启动“人工血液量产计划”,目标2030年将成本压缩至每升5000美元以下,但技术路径尚未明确。
脂质囊泡在体内代谢周期、PEG免疫原性等问题仍需10年以上跟踪研究。美国FDA要求人工血液必须通过“替代终点试验”,即证明其在动物模型中的疗效等同于天然血液,方可进入Ⅲ期临床。
部分学者担忧,人工血液可能削弱公众献血意愿。日本红十字会调查显示,32%的受访者表示若人工血液普及将停止献血。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社会伦理,成为政策制定者必须面对的课题。
日本团队正探索人工血液的2.0版本:通过基因编辑技术赋予其特殊功能。例如,在脂质膜上嵌入凝血酶抑制剂,开发“抗血栓血液”;或加载一氧化碳释放分子,制成“缺血保护型血液”。这些创新可能将输血医学从“生命维持”推向“疾病治疗”的新维度。
全球竞争格局也在悄然变化:美国Hemopure公司基于牛血红蛋白的人工血液已进入Ⅲ期临床;国内深圳先进院开发的“人工红细胞”在猕猴模型中实现6个月长效循环。但日本凭借“万能兼容+超长保存”的双重优势,仍占据技术制高点。
在这场关乎人类生命健康的竞赛中,人工血液的突破不仅是科学胜利,更是文明进步的里程碑。当未来某天,急救箱里的“O型阴性血”被一管透明液体取代时,人类将真正告别“血荒时代”,开启医疗平等的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