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国内医疗领域迎来历史性时刻——全国首家“AI全科医生”诊所在上海浦东正式开业。这家由森亿智能与多家医疗机构联合打造的诊所,以日均接诊超500人次的效率、覆盖全科常见病的诊疗能力,以及“AI主导诊疗+人类医生复核”的创新模式,成为破解基层医疗资源短缺、提升服务可及性的关键突破口。其开业不仅标志着国内AI医疗从辅助工具向核心诊疗角色的跨越,更预示着全球医疗体系正步入“人机协同”的新纪元。
传统AI医疗多聚焦于影像识别、辅助诊断等单一环节,而浦东AI诊所的核心在于实现了“端到端”全流程诊疗的智能化。诊所搭载的森亿智能医疗大模型,通过多模态交互技术,可自主完成问诊、检查、诊断、治疗建议生成等全链条操作。
智能问诊:模拟真实医患对话
患者进入诊室后,AI医生通过语音交互完成病史采集。与传统结构化问卷不同,AI能根据患者回答动态追问,例如,当患者描述“咳嗽”时,系统会进一步询问“咳嗽频率”“痰液颜色”“是否伴随发热”等关键信息,并同步生成结构化电子病历。这一过程仅需3—5分钟,效率较传统问诊提升60%。
辅助检查:智能设备无缝衔接
在需要物理检查的环节,AI系统会指导患者使用智能听诊器、电子血压计等设备完成数据采集。例如,数字听诊器可实时上传心肺音至云端,AI通过频谱分析识别异常杂音,准确率达92%,接近资深主治医师水平。
诊断决策:多模型交叉验证
AI医生基于患者病史、检查结果及海量医学文献,生成初步诊断建议。为避免“幻觉”风险,系统采用三重保障机制:
规则引擎:强制遵循临床诊疗指南,确保诊断行为合规;
多智能体协同:通过不同模型交叉验证结果,降低单一模型误差;
人类医生复核:所有诊疗方案需经后台注册医师审核确认,确保安全可靠。
以呼吸内科为例,AI诊所已覆盖普通感冒、支气管炎、肺炎等30种常见病。试运行期间,系统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准确率达95%,与三甲医院主治医师水平相当,而单例诊疗成本降低70%。
浦东AI诊所的颠覆性不仅在于技术,更在于其重新定义了医疗服务的交付模式。通过“AI主导+医生复核”的分工,诊所实现了“1名医生管理10个AI诊室”的效能跃升,为缓解基层医疗资源短缺提供了可行方案。
效率革命:从“一对一”到“一对多”
传统模式下,医生日均接诊量约40—50人次,且需耗费大量时间于病史书写、检查报告解读等重复性工作。AI诊所中,AI承担了80%的标准化任务,医生仅需审核AI生成的诊疗记录并签字确认,单例审核时间缩短至1—1.5分钟。试运行数据显示,诊所日均接诊量突破500人次,单日最高达800人次,效率较传统诊所提升10倍。
质量同质化:复制知名医疗经验
基层医疗的痛点之一是服务质量参差不齐。AI诊所通过标准化诊疗路径,确保每位患者都能获得基于全新医学指南的规范化服务。例如,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系统会自动推荐个性化用药方案,并生成包含饮食、运动建议的健康管理计划,其内容与华西医院MDT团队制定的方案匹配率达90%。
成本可控化:普惠医疗成为可能
AI诊所的挂号费仅为9.9元,远低于三甲医院普通门诊的50元。这得益于其运营成本的显著降低:无需高薪聘请专家、减少重复性人力投入、通过精准用药降低患者支出。试运行期间,患者次均诊疗费用较传统机构下降45%,医保支出增速放缓12个百分点。
耶鲁大学教授William Kissick提出的“医疗不可能三角”理论指出,医疗体系难以同时实现高质量服务、低成本运营和高可及性。浦东AI诊所的实践,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国内方案。
资源下沉:填补基层服务空白
国内基层医疗机构医师占比不足30%,农村地区每千人医师数仅为城市的1/3。AI诊所通过24小时在线服务,将优质医疗资源延伸至偏远地区。例如,贵州毕节的患者可通过远程问诊系统接入诊所,AI医生结合当地传染病流行特征,提供针对性诊疗建议,误诊率较传统远程医疗降低30%。
健康管理:从“治病”到“防病”
诊所搭载的“AI健管”系统可对患者进行分级健康管理。对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系统每周生成健康报告,包含血压/血糖趋势分析、用药提醒、复诊预约等功能。试点数据显示,签约患者的血压控制达标率从62%提升至78%,年住院次数减少1.2次。
医生赋能:从“经验依赖”到“数据驱动”
基层医生常面临知识更新滞后、临床经验不足等问题。AI诊所的“AI医生”模块可为医生提供实时决策支持。例如,当医生开具处方时,系统会自动比对医保目录、药物相互作用数据库,提示不合理用药风险。在天津试点中,基层医疗机构的医保拒付率下降25%,医生诊疗规范率提升至90%。
浦东AI诊所的开业,不仅是国内医疗改革的里程碑,更成为全球AI医疗发展的标杆。2025年5月,森亿智能联合沙特Ascend Solutions集团,在Almoosa医疗集团落地全球首个海外AI诊所试点。该诊所采用与上海相同的“AI主导+医生复核”模式,覆盖呼吸内科30种常见病,试运行期间单日接诊量达300人次,医生审核效率提升15倍。
技术输出:从“国内制造”到“国内智造”
森亿智能的医疗大模型已服务全国800余家医疗机构,其数据治理体系可处理多语言、多标准的医疗数据,为国际化落地奠定基础。在沙特试点中,系统通过阿拉伯语语音交互、本地化诊疗指南适配,实现了“零文化障碍”服务。
标准制定:推动全球医疗AI规范
国内AI医疗企业正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2025年6月,森亿智能联合WHO发布《医疗AI临床应用安全指南》,明确AI诊疗的准入标准、数据隐私保护、责任界定等关键规则,为全球AI医疗发展提供框架性参考。
模式复制:从“单点突破”到“生态构建”
未来三年,森亿智能计划在中东地区部署50家AI诊所,并开放技术接口,支持第三方开发专科AI应用。例如,与阿斯利康合作开发肿瘤AI辅助诊断模块,与诺华联合推出罕见病AI筛查工具,构建覆盖“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的全周期AI医疗生态。
尽管浦东AI诊所取得了阶段性成功,但其发展仍面临多重挑战:
技术层面:需进一步提升AI在复杂病例、罕见病诊断中的能力,减少对人类医生的依赖;
伦理层面:需完善AI决策的可解释性,增强医患信任;
政策层面:需明确AI医疗的法律责任界定,推动医保支付体系改革。
展望未来,AI医疗将向“深度协同”和“全场景覆盖”方向发展。例如,通过可穿戴设备实现实时健康监测,结合AI预测模型提前干预疾病风险;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构建虚拟患者,为医生提供个性化培训方案;通过区块链技术确保医疗数据的安全共享。
浦东AI诊所的开业,是国内医疗体系对“技术普惠”命题的响亮回答。它证明,AI不仅是医生的工具,更是重构医疗生态、实现健康公平的关键力量。在这场人机协同的变革中,国内正从跟随者转变为引领者,为全球医疗发展贡献东方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