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国内广东省疾控中心发布全新监测数据:7月21日至27日,全省新增119例登革热病例,其中本地病例102例,覆盖广州、佛山、中山等11个地市。与此同时,巴西圣保罗州宣布进入紧急状态,累计确诊超150万例;孟加拉国因登革热死亡人数达58人;法国首次报告本土传播病例。这场跨越南北半球的公共卫生危机,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在气候变暖的驱动下,登革热病毒正突破地理边界,从热带向温带地区加速扩散,国内多省报告的本地病例成为这一趋势的全新注脚。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通过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传播。其传播效率与气候条件高度相关:当气温稳定在25-30℃、相对湿度高于60%、月降水量超过100毫米时,蚊媒的繁殖速度和病毒复制能力将提升3-5倍。全球气候变暖正通过三重机制重塑登革热的流行版图:
温度窗口扩大:过去50年,国内年均气温上升1.2℃,冬季低温期缩短20-30天。以河南省为例,2019年首次在郑州检测到白纹伊蚊越冬存活,2024年该省登革热病例数较2015年激增470%。气温升高使蚊媒活动季延长2-3个月,病毒在蚊体内的外潜伏期(从感染到具备传播能力的时间)从15天缩短至7天。
降水模式改变:极端降雨事件频发导致小型积水容器激增。2024年广东4-8月降水量达2108.8毫米,较近五年均值翻倍,蚊媒密度监测显示,伊蚊高密度点数量较去年同期增加60%。台风“蝴蝶”在2025年6月登陆后,福建晋江市蚊媒密度2周内暴涨300%,直接引发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疫情叠加。
生态位迁移:白纹伊蚊的分布北界已从北纬30°(长江流域)北移至北纬40°(辽宁沈阳)。2023年重庆市疾控中心在海拔800米的山区检测到埃及伊蚊种群,彻底颠覆“该蚊仅在热带生存”的传统认知。蚊媒地理分布的改变,使登革热风险区从东南沿海向内陆扩散,江西、湖南、湖北等省成为新发疫情热点。
国内登革热疫情呈现典型的“输入驱动+本土放大”特征。2024年1-10月,全国报告病例8700余例,其中输入病例占比不足5%,但引发本地传播的比例高达92%。这种演变模式在广东、云南、浙江三省尤为明显:
广东:地方性流行的挑战
作为国内登革热“重灾区”,广东省2024年病例数创5年新高。以广州市为例,4-8月降水量异常增多导致蚊媒密度提前2个月达到阈值,7月即出现疫情高峰。更值得警惕的是,佛山南海区在2025年7月报告的病例中,83%为无境外旅行史的本地居民,表明病毒已在社区形成稳定传播链。
云南:边境输入的“防火墙”失效
瑞丽市与缅甸接壤,年均输入病例超200例。2024年8月,当地因强降雨导致边境隔离带积水,蚊媒密度突破安全阈值,引发建市以来最大规模本土疫情,3周内报告病例156例,波及3个乡镇。
浙江:温带地区的“意外”暴发
2024年9月,杭州市西湖区在1例输入病例引发聚集性疫情后,通过基因测序发现病毒株与东南亚流行株高度同源。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社区内废弃轮胎、花盆托盘等积水容器成为关键传播节点,最终导致42人感染,其中60%为60岁以上老年人。
面对登革热北扩趋势,国内公共卫生体系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气候预测的不确定性
尽管气象模型可预测温度、降水等宏观指标,但蚊媒种群动态受微气候(如建筑阴影、植被覆盖率)影响显著。2024年广东疫情中,疾控部门基于宏观气象数据预测的疫情高峰较实际滞后2周,导致防控资源错配。
社会行为的复杂性
城市化和人口流动加速了病毒传播。以深圳为例,2024年新增222例病例中,45%为外来务工人员,居住在城中村等蚊媒高密度区域。此外,公众对登革热的认知存在误区:调查显示,仅32%的居民能正确识别伊蚊特征,15%的患者在发热后仍使用布洛芬等可能加重出血风险的药物。
技术手段的局限性
目前尚无针对登革热的特效药和注册疫苗。全球一个获批的单剂登革热疫苗(由巴西布坦坦研究所研发)尚未在国内上市,防控仍依赖“灭蚊+隔离”的传统手段。然而,传统化学灭蚊剂的滥用已导致蚊虫抗药性增强:2025年广东监测显示,白纹伊蚊对氯菊酯的抗药性较2020年提升40%,有效杀灭时间从10分钟延长至30分钟。
应对登革热北扩,需从监测预警、社区防控和技术创新三方面构建适应性策略:
智能监测网络
建立“气象-蚊媒-病例”三位一体预警系统。上海市疾控中心已试点应用AI模型,整合气温、湿度、卫星遥感蚊媒栖息地数据,将疫情预测准确率从65%提升至82%。2025年,国家疾控局计划在10个高风险省份部署物联网蚊媒传感器,实现密度实时监测。
社区参与式防控
推广“五字诀”积水清理法(封、填、疏、排、清),结合健康积分制度激励居民参与。晋江市在2025年台风季后,通过社区网格员动员,2周内清除积水容器12万处,蚊媒密度下降75%。此外,开发微信小程序“蚊患上报”,使居民可实时上传积水点位置,疾控部门48小时内响应处理。
绿色防控技术创新
研发新型生物防治技术。国内农科院已培育出携带沃尔巴克氏体的白纹伊蚊,通过“以蚊治蚊”策略使试点区域蚊媒种群减少90%。同时,推广食蚊鱼、苏云金杆菌等生物制剂,减少化学农药使用。2025年,广东省在10个县开展“无蚊社区”试点,综合运用物理、生物手段,使蚊媒密度控制在安全阈值以下。
登革热的北扩是全球气候危机的缩影。2024年,世卫组织将登革热列为“十大全球健康威胁”之一,呼吁建立跨国防控机制:
数据共享平台
国内已加入全球登革热监测网络,与东南亚国家实时共享病毒基因序列数据。2025年,通过该平台提前2周预警菲律宾登革热变异株输入风险,避免了一场潜在大流行。
技术转移合作
国内向老挝、柬埔寨等国输出蚊媒监测技术和社区防控经验。在柬埔寨金边,中方援助的无人机喷洒系统使灭蚊效率提升5倍,病例数较合作前下降60%。
气候适应融资
在《巴黎协定》框架下,国内承诺为发展国内家提供10亿美元气候健康专项资金,其中30%用于支持登革热防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包括建设抗洪型卫生设施、研发耐高温蚊帐等。
登革热的北扩是一场无声的公共卫生革命,它考验着人类应对气候危机的智慧与韧性。从广东的社区网格员到巴西的疫苗研发者,从重庆的山地蚊媒监测站到法国的跨国疫情协作网络,全球正在构建一道抵御气候相关传染病的“新长城”。在这场与气候赛跑的斗争中,唯有坚持科学防控、全球协作和代际公平,才能守护人类健康免受气候变暖的威胁。正如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所言:“登革热的蔓延不是未来的预言,而是此刻的警钟——我们必须行动,而且必须现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