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全球抗生素耐药性红色警报,警告称抗生素耐药性(AMR)危机已进入失控边缘,常规感染可能在未来十年内重新成为人类主要致命威胁。这一警报基于全球抗生素耐药性监测系统(GLASS)的全新数据,揭示了耐药菌的传播速度远超预期,而新药研发与公共卫生干预措施的进展却严重滞后。
根据WHO发布的《全球抗生素耐药性评估报告》,2021年全球直接死于抗生素耐药性的人数已达114万,而间接关联死亡人数高达471万。若不采取紧急行动,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飙升至每年191万直接死亡和数千万间接死亡,累计经济损失可能超过全球GDP的3.5%。
在耐药菌种类方面,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碳青霉烯肠杆菌(CRE)和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RAB)已成为最致命的威胁。例如,MRSA的感染死亡率比非耐药菌高64%,而CRE的耐药率在2015年至2021年间从14.4%升至24.4%,在部分国家甚至超过50%。
低收入国家是耐药性危机的重灾区。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南亚的抗生素耐药性相关死亡率最高,主要与医疗资源匮乏、抗生素滥用和感染预防措施不足有关。例如,在印度,耐多药结核病的发病率居全球首位,每年新增病例超过30万。
老年人成为最脆弱的群体。WHO数据显示,1990年至2021年间,70岁及以上人群因抗生素耐药性死亡的人数增加了80%,预计到2050年将翻一番。这主要归因于人口老龄化、慢性病增多以及免疫功能下降。
抗生素的过度使用是耐药性蔓延的主因。全球抗生素消耗量从2000年到2015年增长了39%,而国内的人均使用量是美国的10倍。在农业领域,抗生素被广泛用于促进动物生长和预防疾病,导致耐药菌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例如,复旦大学的研究发现,60%的国内小学生体内检出兽用抗生素残留。
医疗体系中,抗生素的误用同样严重。许多医生在未明确病原体的情况下开具抗生素,而患者也常将抗生素视为“万能药”。例如,在国内,至少1/3的抗生素处方是不必要的,而在农村地区,这一比例可能更高。
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正在加速耐药性的传播。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警告,全球变暖导致细菌繁殖速度加快,而洪灾和卫生条件恶化则为耐药基因的传播提供了温床。例如,2023年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的研究发现,全球变暖使耐药基因的传播速度提高了20%。
此外,抗生素通过废水、粪便和药厂排放进入水体和土壤,形成“耐药菌生态圈”。中科院的研究显示,国内主要河流中抗生素浓度超标10000倍,而山东某药企的废水抗生素含量高达53000纳克/升。
2024年,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的研究团队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突破性成果,揭示了抗生素耐药菌在竞争镁离子时的生理劣势。镁离子是细菌生存的关键元素,参与蛋白质合成和能量代谢。耐药菌虽能抵抗抗生素,但在镁离子稀缺环境中,其生长效率显著低于普通细菌。
这一发现为开发无药物干预策略提供了可能。例如,通过调节环境中的镁离子浓度,可抑制耐药菌的繁殖,同时保护有益菌。UCSD团队已设计出基于生物电子设备的“镁离子陷阱”,能够精准去除局部环境中的镁离子,为治疗耐药菌感染开辟了新途径。
面对传统抗生素失效的困境,全球科研机构正在加速研发新型抗菌药物。例如,针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盟科药业开发的康替唑胺已在国内上市,其抗菌活性是万古霉素的4倍。而在革兰阴性菌领域,美国FDA于2024年批准了首种针对耐碳青霉烯肠杆菌(CRE)的噬菌体疗法,通过基因编辑噬菌体精准裂解耐药菌。
此外,免疫疗法和微生物组调控技术也展现出潜力。例如,英国剑桥大学的研究团队利用CRISPR-Cas9技术编辑患者自身的免疫细胞,使其能够识别并清除耐药菌。而国内科学家则通过粪菌移植(FMT)恢复患者肠道菌群平衡,降低耐药菌定植风险。
WHO发布的《全球抗生素耐药性行动计划》设定了五大目标:提高公众意识、加强监测与研究、减少感染发生、优化抗生素使用和确保可持续投资。例如,GLASS系统已覆盖122个国家,通过标准化数据收集与分析,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世界银行则通过“抗微生物耐药性解决方案倡议”投入资金,支持700多个创新项目,包括新型诊断工具开发和医护人员培训。此外,世界经济论坛推动“同一个健康”(One Health)理念,强调人类、动物和环境健康的协同管理。
高收入国家需承担更多国际援助责任。然而,近年来美国、英国和欧盟大幅削减对外援助预算,导致中低收入国家的耐药性监测与防控能力下降。例如,英国终止了对弗莱明基金的资助,该基金曾支持50个国家的耐药性研究。
国内作为抗生素使用大国,已采取多项措施应对危机。2016年发布的《遏制细菌耐药性国家行动计划》明确要求,到2020年批准3种以上抗耐药菌新药,并严格控制农业领域抗生素使用。此外,国内还建立了全球最大的耐药菌监测网络(CHINET),覆盖全国300余家医院。
提高公众对抗生素合理使用的认识是关键。WHO建议各国加强公共卫生教育,明确抗生素对病毒无效,并推广“手卫生”和疫苗接种等预防措施。例如,瑞典通过全国性宣传活动,将抗生素处方量减少了40%,而耐药菌感染率也随之下降。
在国内,基层医疗机构的抗生素滥用问题仍待解决。农村地区患者常因“见效快”而主动要求使用抗生素,而村医为追求疗效也往往顺从。因此,加强村医培训和患者教育至关重要。
抗生素耐药性危机是人类与微生物长期博弈的缩影。从弗莱明发现青霉素到耐药菌的全球蔓延,历史告诉我们,技术创新必须与政策干预和公众教育相结合。UCSD的镁离子竞争理论、新型抗生素和噬菌体疗法的突破,为应对危机提供了希望;而WHO的红色警报和全球行动计划,则吹响了集结号。
然而,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可负担的解决方案,并确保所有国家都能公平获取。正如WHO总干事谭德塞所言:“抗生素耐药性不是未来的威胁,而是现在的危机。我们必须立即行动,否则将回到无药可用的黑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