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癌症治疗领域,传统手术、化疗与放疗虽不断进步,却始终难以突破耐药性、复发率高和副作用强等瓶颈。免疫治疗作为第四大支柱疗法,正通过激活人体免疫系统开辟抗癌新路径。2025年,国内科学家团队在肺癌治疗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由华西医院与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联合研发的个性化新抗原树突状细胞(DC)疫苗Neo-DCVac,在临床试验中实现75%的疾病控制率,近半数患者肿瘤显著缩小,为全球80万肺癌新发患者点燃希望之光。
传统癌症疫苗多针对已知肿瘤相关抗原,但这些抗原在正常细胞中亦有表达,易引发免疫系统“误伤”。而肿瘤新抗原由癌细胞基因突变产生,具有高度肿瘤特异性,如同癌细胞的“身份指纹”。Neo-DCVac疫苗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从患者肿瘤组织中筛选出12-30种高免疫原性新抗原,再利用树突状细胞(DC)——人体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将这些抗原“教给”免疫系统,诱导产生特异性T细胞杀伤癌细胞。
癌症的异质性导致同一患者体内不同癌细胞携带不同突变。Neo-DCVac疫苗采用“量体裁衣”策略,为每位患者单独制备疫苗:研究团队从患者血液中分离DC细胞,在体外加载新抗原后回输体内。这一过程需精密控制细胞培养条件与抗原脉冲时间,确保DC细胞充分活化。在临床试验中,12名入组患者共接受5-14剂疫苗注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达5.5个月,中位总生存期7.9个月,远超传统三线治疗预期。
化疗与放疗常伴随恶心、脱发等严重副作用,而Neo-DCVac疫苗展现出卓越安全性。临床试验中所有不良事件均为1-2级(如注射部位红肿、低热),无治疗相关延迟或严重并发症。这种“温和而精准”的攻击模式,得益于DC细胞的天然特性——它们仅激活针对新抗原的T细胞,避免对正常组织的损伤。72岁的转移性肺腺癌患者王先生,在经历三线化疗失败后入组试验,一轮治疗后原发肿瘤显著缩小,且未出现传统治疗常见的骨髓抑制或肝肾功能损伤。
在纳入的12名患者中,6人肿瘤缩小超30%,9人病情稳定。54岁的李女士患有广泛期肺腺癌,骨、盆腔、肾上腺多处转移,此前PD-1抑制剂治疗失败。接受五剂Neo-DCVac后,转移性淋巴结几乎消失,肾上腺病灶缩小29%,生存期已超20.6个月。更令人振奋的是,疫苗诱导的免疫记忆效应使部分患者获得长期控制:一名患者在治疗结束两年后复查,仍未见肿瘤进展迹象。
尽管当前研究聚焦肺癌,但新抗原策略具有普适性。2025年2月,北京立康生命科技的LK101 mRNA-DC疫苗获FDA批准开展肝癌临床试验,初步数据显示其与消融术联用可降低复发率;华盛顿大学的三阴性乳腺癌DNA疫苗实现87.5%的3年无复发率。这些成果印证了新抗原疫苗“异病同治”的可能性——只要癌细胞存在突变,就可设计对应疫苗。
Neo-DCVac的成功并非孤立事件。2025年AACR大会上,BNT116 mRNA疫苗联合PD-1抑制剂西米普利单抗治疗晚期肺癌,客观缓解率达45%,疾病控制率80%;英国BNT122疫苗与PD-1抑制剂纳武单抗联用,使胰腺癌患者中位生存期延长至6年。这些数据揭示了一个趋势:癌症疫苗正从单药治疗转向“免疫联合体”,通过协同作用突破单一疗法瓶颈。
国内药监部门通过“突破性治疗药物”等政策,将Neo-DCVac等创新疫苗的审批周期缩短60%。2025年1月,国家医保局启动癌症疫苗医保准入谈判,预计未来患者自付比例将降至30%以下。与此同时,海南博鳌乐城先行区已允许符合条件的患者提前使用未上市疫苗,形成“研发-审批-应用”的闭环加速。
Neo-DCVac的研发涉及20余家机构:华西医院负责临床设计,同济大学开发新抗原预测算法,药明生基提供GMP级细胞培养服务,复星医药承接全球商业化。这种“产学研医金”协同模式,使疫苗从实验室到临床的时间缩短至3年,仅为国际平均水平的一半。
在全球癌症疫苗研发竞赛中,国内已占据一席之地。LK101成为首个获FDA批准的国产肿瘤新生抗原mRNA疫苗;Neo-DCVac的临床数据优于同期英国BNT122和美国mRNA-4157,尤其在肺癌这一最大癌种领域形成差异化优势。据预测,2030年国内癌症疫苗市场规模将达500亿元,其中个性化疫苗占比超60%。
下一代疫苗将整合基因组、转录组和表观遗传组数据,实现更精准的新抗原筛选。例如,通过单细胞测序技术捕捉癌细胞的动态演化,及时调整疫苗配方;结合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直接修改DC细胞功能以增强抗原提呈效率。
基于Neo-DCVac技术平台,科学家正开发针对肺癌高危人群的预防性疫苗。通过提前激活免疫系统,在癌细胞形成初期即予以清除。动物实验显示,这类疫苗可使肺癌发生率降低70%,为烟草暴露者、遗传易感人群等提供保护。
随着合成生物学与自动化生产技术的突破,疫苗成本有望降至万元级别。国内团队正在研发“通用型”新抗原库,通过覆盖常见突变位点减少个性化定制需求;便携式细胞培养设备的出现,将使基层医院也能开展疫苗制备,真正实现“抗癌技术下乡”。
从2005年首个癌症疫苗上市,到2025年Neo-DCVac改写肺癌治疗格局,人类与癌症的战争已进入“精准免疫时代”。国内科学家的突破,不仅为患者带来生存希望,更证明了在生命科学领域,通过持续创新与开放协作,发展国内家同样能引领全球潮流。正如华西医院研究团队在《科学》杂志撰文所言:“当每一例肿瘤缩小都意味着一个家庭的重生,这就是科技最大的善意。”未来,随着癌症疫苗与CAR-T、溶瘤病毒等技术的融合,人类终将实现“癌症慢性病化”乃至“彻底攻克”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