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上海市优先中级人民法院审结一起医疗纠纷上诉案,揭开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真相:某医美机构以“血能动力疗程”为名,向消费者收取84.2万元“血液净化”费用,最终导致患者全身乏力、双眼红肿,甚至需长期住院治疗。这并非孤例——从南京到郑州,从网红直播到明星背书,一场以“排毒养颜”“延年益寿”为幌子的医疗骗局正在全国蔓延,而受害者付出的不仅是金钱,还有健康甚至生命。
在某网红分享的“血液净化”视频中,100毫升暗红色静脉血被抽出后注入臭氧,瞬间变为鲜红色,随后被回输体内。这一“肉眼可见的净化”过程,被包装成“高科技医疗黑科技”,在社交媒体上引发数百万点赞。然而,医学专家指出,这种颜色变化与“排毒”毫无关系,仅是血红蛋白与氧气结合后的正常氧化反应——人体呼吸系统每分钟都在完成这一过程,无需任何外部干预。
更令人震惊的是,这种低配版“血液透析”的操作环境:南京某医美机构的“小血净”项目在输液室进行,护士仅用一台DVD播放器大小的仪器将臭氧注入血袋;郑州郑飞医院甚至将血液分离操作外包给不明实验室,全程无无菌操作规范。这种环境与正规医院百级层流手术室形成鲜明对比,为细菌感染埋下隐患。
2025年4月,郑州87岁老人孙某在郑飞医院接受“血液净化”后出现败血性休克,经查系操作过程中细菌污染所致。无独有偶,2017年上海张女士在秀丽医美完成全套疗程后,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肝功能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治疗历时一年才恢复。这些案例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美容院的“血液净化”不是医疗创新,而是用患者健康为代价的赌博。
医美机构为增强骗局可信度,常将“血液净化”与正规医疗技术混为一谈。其中最常见的伪装手段有两种:
偷换“三氧疗法”概念
三氧自体血疗法(O3-AHT)是正规医院疼痛科的辅助治疗手段,通过向自体血中注入医用三氧,激活免疫细胞、改善微循环。但医美机构刻意模糊其适应症:将原本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技术,包装成“抗衰老”“治百病”的神器。更关键的是,正规机构使用的医用三氧浓度严格控制在5-40μg/ml,而美容院为追求“视觉效果”,常超量使用,导致红细胞破裂引发溶血反应。
伪造“血液透析”场景
真正的血液透析需在具备肾病学诊疗科目的医疗机构开展,配备价值数十万元的透析机、水处理系统及专业医护团队。而美容院的“净化”设备多为网购的山寨机,其过滤膜无法清除中分子毒素,更不具备热消毒功能。2023年深圳市场监管部门查获的某批“血液净化仪”,实为改装版的工业用离心机,其塑料管道在接触血液后迅速释放塑化剂,导致患者重金属中毒。
尽管国家卫健委早在2005年就发文要求加强“血液疗法”管理,2020年又将血液净化列为省级限制类医疗技术,但医美行业仍存在系统性监管漏洞:
资质审核形同虚设
开展血液净化需同时满足三大条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肾病学专业诊疗科目、专业医护团队。但某连锁医美品牌通过“挂靠”方式规避监管——其与某社区医院签订虚假合作协议,将血液净化项目包装成“联合诊疗”,实际操作仍在美容院进行。这种操作模式使全国至少300家无资质机构得以非法执业。
设备与药品非法流通
医用三氧发生器属三类医疗器械,需经国家药监局审批。但黑市平台上,山东某厂商生产的“三氧治疗仪”以“美容仪器”名义销售,其配套的“医用臭氧”实为工业用臭氧发生器生产的刺激性气体。2024年广州海关查获的走私案件显示,某医美集团从东南亚非法进口未灭菌的血袋管路,导致12名患者感染丙肝病毒。
违法成本过低
根据《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非医疗机构开展血液净化仅处以违法所得五倍至二十倍罚款。在上海张女士案中,涉事医美机构虽被判返还76万元治疗费,但其三位股东通过注销公司、转移资产等方式逃避追责,最终仅承担连带赔偿责任。这种“罚不抵过”的现状,助长了行业乱象。
明确适应症红线
血液净化仅适用于四类情况:
急性/慢性肾功能衰竭
药物或毒物中毒
严重电解质紊乱(如高钾血症)
特定免疫系统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
健康人群的“排毒”需求,完全可通过肝脏代谢、肾脏排泄等生理机制满足。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指出:“人体血液每120天完全更新一次,所谓‘毒素’不过是代谢产物,强行干预反而会破坏内环境稳定。”
选择正规医疗机构
患者可通过国家卫健委官网查询医疗机构执业许可,重点核实其是否具备“血液透析”诊疗科目。治疗前应要求机构出示:
血液净化技术备案证明
医护人员执业证书
急救设备配置清单(如除颤仪、肾上腺素)
正规医院的血液净化单次费用约400-800元,而美容院收费高达3800-2万元/次,这种价格倒挂本身就是危险信号。
警惕“伪科学”话术
当遇到以下宣传语时应立即警惕:
“抽出血液变黑说明毒素多”
“回输鲜红血液可改善缺氧”
“一次净化年轻5-10岁”
“无需体检直接治疗”
这些说辞均违背医学常识。例如,静脉血颜色深浅与含氧量无关,而是由血红蛋白与二氧化碳结合程度决定;所谓“血栓”实为血液凝固后的纤维蛋白网,健康人血液中本就存在凝血机制。
2025年5月,国家卫健委启动“医美行业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打击血液净化、干细胞治疗等非法项目。截至6月底,全国已吊销327家医美机构执业许可,刑事立案47起。但根治乱象还需系统性改革:
建立技术备案黑名单
将血液净化纳入“高风险医疗技术目录”,实行全国联网备案。任何机构开展该项目前,需在卫健委官网公示操作医师、设备型号、消毒记录等信息,供患者实时查询。
完善医疗损害鉴定体系
针对血液净化纠纷,引入第三方鉴定机构评估因果关系。例如,上海张女士案中,鉴定机构通过血样基因测序,证明其感染的丙肝病毒与医美机构使用的血袋管路高度同源,为诉讼提供关键证据。
加强公众健康素养教育
将“血液净化真相”纳入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程,通过动画演示、虚拟实验等方式普及生理知识。例如,深圳某中学开发的“虚拟血液透析”程序,可让学生直观看到血液在透析器中的物质交换过程,破除“排毒”迷信。
当某网红在直播中再次推销“日本换血美容”时,评论区已出现大量理性声音:“静脉血本就暗红,呼吸就能氧化”“正规医院透析才几百块,你这900元是智商税”。这场持续十余年的医疗骗局,终将在科学认知与严格监管的双重作用下走向终结。而真正的健康,从来不是靠“净化血液”的捷径,而是源于对生命规律的敬畏与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