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国儿科就诊高峰持续,北京、上海等地的日均接诊量破万,这一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儿科就诊高峰的出现,不仅给医疗机构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也让家长们忧心忡忡。为了缓解这一状况,多地增开夜门诊,为患儿和家长提供了更多的就医选择。本文将深入分析儿科就诊高峰的现状、原因以及夜门诊开设的意义和面临的挑战。
在北京,多家医院儿科门诊就诊人数陡增。以北京儿童医院为例,其内科日均接诊患者超7000人次,远超医院承载能力。随着急性呼吸道感染高发,鼻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肺炎支原体等均有检出,部分医院儿科床位一床难求。京都儿童医院相关负责人介绍,10月至今,医院周中门诊量从约1500人次上升到2000人次左右,急诊人次增长近一倍。
上海的儿科医疗服务量也处于高位。来自3家儿童专科医院的数据显示,平均每天门急诊约6000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五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医师查琼芳表示,近期支原体感染病人数量在下降,但病毒尤其是甲流、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感染性疾病呈上升趋势。
除了北京、上海,其他地区的儿科就诊压力也不容小觑。在位于长春市的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近日医院儿科门诊日接诊量400至500人次,急诊200至300人次,床位使用率100%。儿内科床位由原来的63张扩充到75张,同时,儿外科、新生儿科开放疗区床位21张,共同接收儿内科患者。
随着天气转冷,呼吸道病原体在外界存活时间延长,呼吸道传染病传播风险增加。目前医院儿童呼吸科就诊的患者主要为肺炎支原体感染、鼻病毒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腺病毒感染以及少数甲型流感病毒感染等。
肺炎支原体感染以学龄前儿童多见;鼻病毒感染的上升也较为明显,表现为发热咳嗽,甚至伴有喘息气促;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在足月到约1岁的婴儿中是病毒性肺炎的主要病原,多以呼吸急促、喘憋为主要症状;腺病毒感染后,孩子发热时间较长、热峰高,容易合并下呼吸道感染。
尽管近年来我国儿科医疗资源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加,但与不断增长的儿童就医需求相比,仍然存在不足。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数据,2025年国内儿科医生缺口达23.6万人,每千名儿童拥有儿科医师仅0.62名,较发达国家低58%。
儿科医生的工作强度大、压力大,导致部分医生流失,进一步加剧了儿科医疗资源的紧张。此外,儿科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优质资源主要集中在少数大城市的三甲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儿科服务能力相对较弱,导致大量患儿涌向大医院。
部分家长在孩子生病后,倾向于选择大医院就诊,认为大医院的医疗技术和设备更先进,能够更好地治疗孩子的疾病。这种就医观念导致大医院儿科门诊人满为患,而基层医疗机构儿科门诊患者相对较少。
同时,家长对孩子的健康过度关注,一旦孩子出现不适症状,就会立即带孩子去医院就诊,即使是一些轻微的疾病,也会前往大医院,进一步增加了儿科门诊的就诊压力。
夜门诊的开设,有效地分流了医院日常门诊的就诊压力。在日间,儿科门诊往往人满为患,候诊时间长,患者就医体验差。而夜门诊的开设,让上班族、学生等群体可以在下班或放学后带孩子就医,实现了上班上学和看病两不误。
例如,上海市儿童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黄玉娟介绍,在加强培训和规范管理的同时,医院延长了服务时间,目前除普通门诊外,医院专家、特需门诊也每天都在加班,争取“中午连一连,晚上延一延”,并加开晚上5点到9点的夜门诊。通过这种方式,缓解了日间门诊的就诊压力,提高了患者的就医效率。
不同患者有不同的就医需求,夜门诊的开设满足了部分患者的特殊需求。对于一些病情较重但白天没有时间就医的患者,夜门诊提供了及时的治疗机会。同时,对于一些需要定期复诊的患者,夜门诊也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选择。
此外,夜门诊还可以为一些突发疾病的患儿提供及时的救治。在夜间,如果孩子突然出现不适症状,家长可以及时带孩子前往夜门诊就诊,避免了病情的延误。
夜门诊的开设体现了医疗机构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医疗机构主动提供夜间诊疗服务,充分考虑了患者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为患者提供了更加贴心的服务。
例如,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党委书记舒强介绍,目前医院从内科病房抽取人力,增加门诊坐诊医生,门诊前半夜坐诊医生已增至40位。同时,通过新增床位、打通片区等方式,住院排队等待患儿数明显下降。这种人性化的服务举措,得到了患者和家属的广泛好评。
夜门诊的开设,让原本就很忙碌的医务人员变得更忙了。开设夜门诊的医院,一般会从运营成本的角度出发,选择几个患者需求量大的科室起步,然后再过渡到更多的科室。这些科室本身已经是满负荷地工作了,再开夜间门诊,医务人员的工作压力会增加很多。
而且,很多医院都是在没有增加人力的情况下,采用交叉排班等方式开展工作,让医务人员原本就很紧张的工作变得更加繁忙。连续、高强度的工作会让医务人员的身心变得更加敏感、脆弱,影响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开设夜门诊需要增加医疗资源供给,这无形中提高了医疗机构的运营成本。医院需要安排医生、护士、检验科室、药房、后勤服务,以及人工挂号、收费窗口等岗位的人员加班,还需要保障水电、空调等设施的正常运行。
对于一些患者量偏低的医院来说,开设夜门诊的付出可能会远超回报,导致医院经济负担加重。如果夜门诊的运营成本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可能会影响夜门诊的可持续发展。
夜门诊的管理难度相对较大。在挂号收费、辅诊检查检验、药品保障等各个环节都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确保与日间门诊同质。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夜门诊的安全管理,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
此外,夜门诊的开设还需要合理安排医务人员的排班,避免出现人员短缺或过度疲劳的情况。如果管理不善,可能会导致夜门诊的服务质量下降,影响患者的就医体验。
医院应该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排班表,充分考虑医务人员的工作强度和休息需求。可以采用交叉排班、轮休等方式,避免医务人员连续高强度工作。
同时,要为参与夜门诊的医务人员提供补休和绩效奖励等激励措施,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夜门诊工作。例如,给予参与夜门诊的医务人员一定的补贴,在职称晋升方面给予优先考虑等。
为了提高夜门诊的服务效率和质量,医院应该优化夜门诊的服务流程。在挂号收费、辅诊检查检验、药品保障等各个环节都要做好准备,确保患者能够快速、便捷地完成就诊。
例如,可以采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网上预约挂号、检查结果查询等功能,减少患者的等待时间。同时,要加强各科室之间的协作,提高诊疗效率。
为了缓解大医院的就诊压力,应该加强基层儿科服务能力建设。政府可以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改善基层儿科的医疗条件,提高基层儿科医生的待遇和职业发展空间。
同时,要加强对基层儿科医生的培训,提高他们的诊疗水平。可以通过建立医联体、远程医疗等方式,实现上级医院对基层医院的技术支持和业务指导,让患儿能够在基层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医院和媒体应该加强对家长的健康教育,引导家长合理就医。让家长了解不同疾病的特点和治疗方法,避免过度恐慌和盲目就医。
对于一些症状较轻的患儿,可以建议家长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或者通过互联网诊疗平台进行咨询。同时,要提醒家长注意儿童的日常护理,做好预防工作,减少疾病的发生。
夜门诊的开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儿科就诊高峰的压力,为患儿和家长提供了更多的就医选择。通过分流日间门诊的患者,减少了患者的候诊时间,提高了患者的就医满意度。
同时,夜门诊的开设也体现了医疗机构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增强了患者对医疗机构的信任。一些医院通过优化夜门诊的服务流程,提高了服务质量,得到了患者的好评。
未来,夜门诊有望在更多的地区和医疗机构得到推广和普及。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夜门诊的服务质量和效率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同时,夜门诊可以与其他医疗服务模式相结合,如互联网诊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此外,还可以加强对夜门诊的监管和评估,确保夜门诊的安全、规范运行。
全国儿科就诊高峰持续,北京、上海等地的日均接诊量破万,这一现象给医疗机构和家长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多地增开夜门诊是缓解这一状况的有效举措,它不仅有助于分流医院日常门诊的就诊压力,满足患者多元需求,还体现了医疗机构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然而,夜门诊的开设也面临着医务人员工作压力增大、运营成本增加等挑战。为了确保夜门诊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合理安排医务人员排班、优化服务流程、加强基层儿科服务能力建设等。
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夜门诊将为患儿和家长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有效缓解儿科就诊高峰的压力,守护儿童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