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狂犬病暴露风险呈上升趋势,公众对狂犬病暴露后的规范处置需求愈发迫切。本文结合狂犬病暴露的定义、分级及全新处置规范,系统阐述不同暴露级别的处理措施,重点强调伤口冲洗、疫苗接种与被动免疫制剂使用的关键环节。通过解析实际案例与操作要点,为公众提供科学、实用的应急处置指南,助力降低狂犬病感染风险,保障生命健康。
狂犬病是一种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致死率高达100%,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近年来,随着宠物饲养量的增加以及流浪动物数量的增多,狂犬病暴露风险呈上升趋势。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约有5.9万人死于狂犬病,其中绝大多数病例发生在亚洲和非洲地区。在我国,虽然狂犬病发病率较以往有所下降,但仍然存在一定的暴露风险,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和流浪动物较多的城市区域。
狂犬病暴露是指人被狂犬病病毒可能存在的动物咬伤或抓伤皮肤后,可能导致狂犬病病毒感染的风险状态。一旦发生暴露,若不及时进行规范处置,感染狂犬病病毒的风险将大大增加。因此,了解狂犬病暴露的分级及相应的处置措施,对于保障公众的生命健康至关重要。
狂犬病暴露是指人被狂犬病病毒可能存在的动物咬伤或抓伤皮肤后,病毒可能通过受损的皮肤黏膜进入人体,从而引发狂犬病病毒感染的风险状态。狂犬病病毒主要通过动物的唾液传播,当人被携带狂犬病病毒的动物咬伤或抓伤时,病毒会随着唾液进入伤口,进而入侵神经系统并向上扩散至中枢神经系统,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
根据《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2023年版)》,狂犬病暴露根据接触方式和暴露程度分为三级:
· Ⅰ级暴露:接触或者喂饲动物,或者完好的皮肤被舔舐。这种情况一般无感染风险,只需清洗暴露部位即可,无需进行医学处置。
· Ⅱ级暴露:裸露的皮肤被轻咬,或者无明显出血的轻微抓伤、擦伤。此类暴露存在轻度感染风险,应处置伤口并接种狂犬病疫苗。确认为Ⅱ级暴露且严重免疫功能低下者,或者Ⅱ级暴露者其伤口位于头面部且不能确定致伤动物健康状况时,按照Ⅲ级暴露者处置。
· Ⅲ级暴露:单处或者多处贯穿性皮肤咬伤或者抓伤,或者破损皮肤被舔舐,或者开放性伤口、黏膜被唾液或者组织污染,或者直接接触蝙蝠。这种情况存在重度感染风险,应处置伤口并注射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和接种狂犬病疫苗。
伤口冲洗是狂犬病暴露后处置的主要环节,其目的是尽可能清除伤口内的病毒,减少病毒在伤口内的残留。冲洗剂应选用肥皂水(或者其他弱碱性清洁剂),因为狂犬病病毒对碱性环境敏感。冲洗时,要保证水流具有一定的压力,以肥皂水及流动清水轮流清洗伤口,时间最少十五分钟。清洗的区域应覆盖伤口附近不少于15厘米的地方,以确保所有可能受到病毒感染的皮肤都被彻底清洁。对于较深伤口,需用注射器或专用设备冲洗内部,做到全面彻底。
冲洗结束后,要用碘伏或者酒精消毒创面。消毒时需注意由伤口中心往外周擦,以免把外周细菌带进伤口。对深度较大的创面,可采用消毒棉签或者棉球等深入创面内消毒,但是应注意动作柔和,避免对创面组织造成伤害。强调伤口不适合包扎而要保持开放,其原因在于狂犬病病毒为厌氧菌,包扎有可能营造一个无氧环境利于病毒的存活繁殖,同时维持伤口的通畅也利于可能遗留的病毒随着血液及组织液流出。
狂犬病疫苗接种是预防狂犬病的关键措施之一。目前,我国流行的狂犬病疫苗接种流程包括“5针法”和“2 - 1 - 1”两种方法。“5针法”是于0、3、7、14、28天各注射1剂;“2 - 1 - 1”法是0天注射2剂(双臂三角肌),7、21天各注射1剂。不分年龄和体重,每剂1个剂量;2岁以下婴幼儿选择大腿前外侧注射,避免臀部注射。
对于Ⅲ级暴露者及部分Ⅱ级暴露者(如头面部伤口或免疫低下),需要注射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如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其剂量以病人体重为基准,通常为20国际单位/千克体重。注射时一定要保证免疫球蛋白能均匀注射到伤口四周,以免漏掉可能有病毒感染的部位。被动免疫制剂需在首次接种疫苗后7天内使用。
· 头面部伤口:头面部伤口因神经密集,病毒扩散快,需按Ⅲ级暴露处理,即除接种疫苗外,还需注射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
· 免疫功能低下者:免疫功能低下者感染狂犬病病毒后,病情发展可能更快,症状更严重,因此需按照更高级别的暴露进行处置。
· 污染严重者:污染严重者需使用抗生素预防其他感染,并按规范处理破伤风风险。
某市民在小区内被一只宠物狗轻微抓伤,当时认为伤口较小,未进行规范处置,仅自行用清水冲洗了一下伤口。几天后,该市民出现发热、头痛等症状,经检测发现感染了狂犬病病毒。虽然最终经过积极治疗,但仍然给身体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这个案例提醒我们,即使是Ⅱ级暴露,也不能掉以轻心,必须及时进行伤口处置和疫苗接种。
一名儿童在农村被一只流浪狗咬伤,伤口较深且有出血。家长立即带孩子到正规医疗机构进行规范处置,医生对伤口进行了彻底冲洗和消毒,注射了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并按照“5针法”接种了狂犬病疫苗。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该儿童未出现任何狂犬病症状,成功预防了感染。这个案例表明,规范的暴露后处置措施能够有效降低狂犬病感染风险。
很多人认为,只要伤口小,就不用进行狂犬病暴露后的处置。实际上,即使微小破损也可能感染狂犬病病毒。因为狂犬病病毒可以通过微小的伤口进入人体,一旦感染,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无论伤口大小,只要发生暴露,都应及时进行规范处置。
有些人认为,家养宠物都接种了疫苗,被其咬伤后就不用打狂犬病疫苗了。然而,动物接种狂犬疫苗后,保护率并非100%,仍可能存在带有狂犬病毒的情况。所以,被打过狂犬病疫苗的狗咬伤后,还需要按时接种狂犬疫苗。
有人认为,狂犬病疫苗必须在伤后24小时内接种才有效,这种说法并不准确。虽然越早接种效果越好,但即使超过24小时,接种疫苗仍然能够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因此,无论何时发生暴露,都应尽快接种疫苗。
公众应尽量避免接触陌生动物,特别是流浪动物。因为流浪动物的生活环境复杂,携带狂犬病病毒的风险较高。如果必须接触,应保持安全距离,避免被咬伤或抓伤。
家养宠物的主人应定期给宠物接种狂犬病疫苗,这不仅是对宠物的保护,也是对自身和他人健康的负责。定期接种疫苗可以有效降低宠物携带狂犬病病毒的风险。
如果接触了狂犬病动物的衣物、被褥等,应及时进行处理。可直接焚烧,并更换新的用品;也可用消毒液消毒或用开水烫洗,以减少感染风险。
狂犬病暴露后的规范处置是预防狂犬病的关键。通过及时清洗伤口、接种疫苗和注射被动免疫制剂等措施,能够有效降低感染狂犬病病毒的风险。公众应提高对狂犬病暴露的认识,掌握正确的处置方法,在发生暴露后能够及时、规范地进行处置。
未来,应进一步加强狂犬病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控意识。同时,加强对流浪动物的管理,减少狂犬病病毒的传播源头。此外,还应不断完善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提高处置水平,为公众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保障。
狂犬病是一种可防不可治的疾病,公众应高度重视狂犬病暴露后的规范处置。只有通过科学、规范的处置措施,才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保障生命健康。让我们共同努力,为预防狂犬病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