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哮喘已成为威胁公众健康的重大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全新数据显示,我国20岁及以上人群中哮喘患者总数达4570万,其中约6%为重度哮喘患者。值得关注的是,在重度哮喘患者中,嗜酸粒细胞性哮喘(SEA)占比高达83.8%,成为该领域最主要的临床表型。这类患者因频繁急性发作、肺功能持续下降及合并症负担,面临更高的死亡风险与医疗支出。
SEA的管理困境在于其异质性与治疗反应的显著差异。传统治疗如高剂量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联合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虽为基石疗法,但仍有超过70%的重度患者无法实现病情控制。生物靶向治疗的兴起为这一难题提供了突破口,而多学科诊疗(MDT)模式的引入,则成为优化SEA管理的新方向。
我国SEA患者总数约300万,其急性发作频率是轻度哮喘患者的2倍以上,近50%患者每年至少发生1次需急诊的急性发作。频繁的病情恶化导致患者生活质量显著下降,同时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重度哮喘相关医疗费用占哮喘总医疗成本的50%。
SEA的核心病理特征是气道嗜酸粒细胞(EOS)浸润与活化。EOS通过释放颗粒蛋白(如主要碱性蛋白MBP)、脂质介质(如白三烯C4)及细胞因子(如IL-5、IL-13),引发气道高反应性、黏液高分泌及气道重塑。根据气道炎症类型,SEA可分为:
· 过敏性表型:以Th2细胞高表达为特征,常合并特应性皮炎、过敏性鼻炎等共病;
· 非过敏性表型:以2型固有淋巴细胞(ILC2)增加为核心,炎症驱动机制更依赖IL-33、TSLP等细胞因子。
尽管ICS-LABA联合治疗是哮喘的基石疗法,但SEA患者对常规治疗的反应显著低于非嗜酸粒细胞性哮喘。一项纳入695例患者的多中心研究显示,接受中高剂量ICS/LABA治疗的SEA患者,其年急性发作率仍高达1.88次/年。此外,长期口服糖皮质激素(OCS)的使用虽可部分控制症状,但会引发骨质疏松、糖尿病、感染等严重不良反应,93%的OCS依赖患者存在至少一种与激素相关的并发症。
SEA的精准诊断依赖多维度生物标志物评估,其中EOS计数是最关键的指标:
· 外周血EOS:≥150个/μL是启动生物制剂治疗的阈值,≥300个/μL则提示更高疾病活动度;
· 痰EOS:≥2%是气道炎症的金标准,但因操作复杂,临床应用受限;
· 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25ppb提示嗜酸粒细胞性炎症,但易受吸烟、激素使用等因素干扰。
针对SEA的生物制剂主要靶向IL-5通路、IL-4Rα及IgE,通过阻断EOS的分化、存活及活化,实现精准抗炎:
· 抗IL-5单抗(美泊利珠单抗):通过竞争性结合IL-5,抑制EOS的成熟与释放,使血液EOS水平降低80%以上;
· 抗IL-5R单抗(本瑞利珠单抗):不仅阻断IL-5信号,还通过抗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ADCC)直接清除EOS,治疗3天后即可显著降低痰EOS水平;
· 抗IL-4Rα单抗(度普利尤单抗):同时阻断IL-4和IL-13通路,适用于合并特应性皮炎的SEA患者。
多项随机对照试验(RCT)证实了生物制剂在SEA中的疗效:
· MENSA研究:美泊利珠单抗使SEA患者年急性发作率降低65%,肺功能(FEV1)改善140ml;
· MIRACLE研究:本瑞利珠单抗使基线EOS≥300个/μL的亚洲SEA患者年急性发作率降低74%,OCS使用量减少91.5%;
· LIBERTY ASTHMA QUEST研究:度普利尤单抗使中重度哮喘患者年急性发作率降低48%,同时改善特应性皮炎症状。
基于上述证据,GINA 2024指南明确推荐:
· 对于外周血EOS≥150个/μL且接受高剂量ICS/LABA仍控制不佳的SEA患者,应优先启动抗IL-5或抗IL-5R治疗;
· 对于合并特应性皮炎的SEA患者,可考虑抗IL-4Rα治疗。
SEA的管理需突破单一学科的局限,整合呼吸科、变态反应科、耳鼻喉科、皮肤科、临床药学及护理学等多学科资源。MDT团队的核心职责包括:
· 精准诊断:通过肺功能检测、诱导痰细胞学分析及过敏原检测,明确炎症表型与共病;
· 个体化治疗:根据生物标志物水平、共病情况及患者偏好,制定ICS/LABA联合生物制剂的阶梯化方案;
· 长期随访:动态监测EOS计数、FeNO水平及肺功能,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 患者教育:强化吸入技术培训、过敏原规避及急性发作的自我管理。
基于MDT模式的SEA管理路径可分为以下步骤:
1. 初始评估:通过详细病史采集、肺功能检测及诱导痰分析,明确哮喘诊断与炎症表型;
2. 生物标志物检测:筛查外周血EOS、FeNO及总IgE水平,识别生物制剂治疗的潜在获益人群;
3. 治疗决策:
· 对于EOS≥150个/μL的患者,启动抗IL-5或抗IL-5R治疗;
· 对于合并特应性皮炎的患者,优先选择抗IL-4Rα治疗;
4. 疗效评估:治疗12周后复查肺功能、EOS计数及急性发作频率,调整药物剂量或切换治疗方案;
5. 长期管理:每3-6个月随访一次,重点关注激素减量、吸入技术及共病控制。
一名45岁男性SEA患者,病程10年,长期依赖OCS(泼尼松15mg/日),近1年急性发作3次。初始评估显示:
· 肺功能:FEV1占预计值55%;
· 外周血EOS:420个/μL;
· 痰EOS:8%;
· FeNO:55ppb。
MDT团队制定以下方案:
1. 逐步减量OCS至停用;
2. 启动本瑞利珠单抗(30mg Q8W)治疗;
3. 联合ICS/LABA(布地奈德/福莫特罗320/9μg BID);
4. 过敏原检测显示尘螨强阳性,建议行特异性免疫治疗(SIT)。
治疗12周后,患者FEV1改善至72%预计值,年急性发作率降为0,OCS完全停用。随访1年,病情持续稳定,未再发生急性加重。
· 诊断不足:我国基层医院对SEA的认知有限,诱导痰检测普及率不足10%;
· 治疗可及性:生物制剂尚未纳入医保目录,患者年治疗费用高达10万-20万元;
· 长期安全性:抗IL-5治疗可能增加机会性感染风险,需进一步监测。
· 新型生物标志物:探索血EOS亚群、外泌体miRNA等在SEA分型与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 联合治疗策略:研究抗IL-5与抗TSLP生物制剂的协同作用,进一步降低急性发作风险;
· 数字化管理:开发基于人工智能的哮喘管理平台,实现远程监测与智能用药提醒。
SEA的管理正经历从“一刀切”治疗向个体化、精准化模式的转变。生物标志物的发现与生物制剂的应用为患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临床获益,而MDT模式的推广则进一步提升了诊疗效率与质量。未来,需通过政策支持、技术创新与多方协作,推动SEA管理向“可负担、可及、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让每一位患者自由呼吸”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