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慢性肾脏病(CKD)正以惊人的速度吞噬公众健康。根据国内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第六次国内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数据,我国已有超过8200万成年人罹患慢性肾病,但知晓率仅10%。这意味着每10名患者中,有9人对自己的病情一无所知,直到病情恶化至肾衰竭甚至尿毒症阶段才被迫就医。这一现象被医学界称为“沉默的杀手”,其隐匿性、进展性及高致残率,已成为威胁国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挑战。
数据显示,我国成年人慢性肾病患病率为8.2%,其中农村地区患病率(8.6%)略高于城市(7.9%)。这一差异与医疗资源分配不均、体检意识薄弱及健康素养差异密切相关。例如,在中部和北方农村地区,患者常因缺乏早期筛查机会而错过理想干预时机。
年龄是慢性肾病的核心风险因素。60-69岁人群患病率达19.4%,70岁以上人群则飙升至29%,即每3名老人中就有1人患病。男性患者死亡率显著高于女性,尤其在90-94岁年龄段出现第二个发病高峰,可能与男性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及激素水平差异有关。
慢性肾病常与“代谢三高”共生:60.5%的患者合并高血压,31.3%合并糖尿病,50.5%存在血脂异常。这些疾病通过“协同效应”加速肾功能衰退。例如,糖尿病引发的长期高血糖状态会加速肾小球硬化,而高血压则通过损伤肾脏微血管系统导致肾单位不可逆损伤。
慢性肾病的最大威胁在于其“无症状进展”。肾脏具有强大的代偿能力,早期损伤(如肾小球滤过率下降30%-50%)时,患者可能仅表现为轻微疲劳或注意力不集中,极易被误认为“年龄增长的正常现象”。直至肾功能丧失超70%,才会出现明显水肿、贫血或恶心呕吐,但此时已进入终末期肾病阶段。
尿液是肾脏健康的“晴雨表”。早期患者常出现以下异常:
· 泡沫尿:尿蛋白阳性或微量白蛋白升高,提示肾小球滤过屏障受损;
· 夜尿增多:正常成人夜间尿量应少于750ml,若超过此值可能反映肾小管浓缩功能下降;
· 尿色异常:如淘米水样尿、浓茶色尿或酱油色尿,需警惕肾盂肾炎或溶血性疾病。
慢性肾病早期可能伴随非特异性表现:
· 晨起眼睑水肿:因肾脏排水功能下降导致水钠潴留;
· 反复乏力:与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分泌减少引发的贫血相关;
· 骨痛或骨折:肾性骨营养不良导致钙磷代谢紊乱。
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是慢性肾病的三大“元凶”:
· 高血压: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会引发肾小球内高压,导致肾单位硬化;
· 糖尿病:血糖波动通过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损伤肾小球基底膜;
· 高血脂: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减少肾脏血流灌注。
· 肥胖与腹型肥胖:BMI≥28kg/m²者患病风险增加2倍,腰臀比异常者肾小球滤过率下降速度更快;
· 高盐饮食:日均钠摄入量每增加1g,慢性肾病风险上升6%;
· 药物滥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含马兜铃酸中药及某些抗生素可能引发急性肾损伤;
· 环境污染:北方地区冬季燃煤取暖导致的PM2.5暴露,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显著相关。
· 一级预防(未病先防):
· 控制“三高”:目标血压<130/80mmHg,糖化血红蛋白<7%,低密度脂蛋白<2.6mmol/L;
· 健康生活方式:低盐饮食(每日<5g)、戒烟限酒、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
· 避免肾毒性药物:如需使用造影剂,需充分水化并监测肾功能。
· 二级预防(早诊早治):
· 高危人群筛查:糖尿病/高血压患者每年检测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及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
· 早期干预:微量白蛋白尿患者使用ACEI/ARB类药物可降低30%的肾病进展风险。
传统诊断依赖血肌酐和尿蛋白,但存在滞后性。新型生物标志物可实现超早期预警:
· KIM-1:肾小管损伤标志物,比血肌酐提前40小时发现损伤;
· NGAL: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用于急性肾损伤的早期诊断;
· Cystatin C:不受肌肉量影响,更敏感反映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 糖尿病肾病:SGLT2抑制剂(如达格列净)可降低39%的肾病进展风险;
· 高血压肾病:联合使用ACEI/ARB与钙通道阻滞剂,可减少蛋白尿并延缓GFR下降;
· 肾性贫血:新型低氧诱导因子脯氨酰羟化酶抑制剂(HIF-PHI)可显著提高血红蛋白水平。
· 血液透析:我国透析患者已超80万,但透析充分性达标率仅40%;
· 腹膜透析:更适合居家治疗,但腹膜炎发生率较高;
· 肾移植:每年仅1万例手术,20万患者在等待肾源,供体短缺仍是瓶颈。
· 知晓率低:公众对慢性肾病的认知不足,体检中主动要求肾功能检测者不足30%;
· 医疗资源不均:农村地区肾内科医师密度仅为城市的1/5,基层医院缺乏尿微量白蛋白检测能力;
· 经济负担重:终末期肾病患者年均医疗费用超10万元,因病致贫风险高。
· 政策支持:将慢性肾病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提供免费筛查;
· 技术创新:开发可穿戴设备实时监测尿比重、尿蛋白等指标;
· 公众教育:通过社区宣教、短视频等形式普及“护肾知识”,例如“控盐三原则”(使用限盐勺、避免加工食品、警惕隐形盐)。
慢性肾病的防控是一场需要全社会参与的持久战。从个人层面,需树立“治未病”理念,定期监测尿蛋白、血压和血糖;从政策层面,需完善基层医疗体系,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从科技层面,需加速新型生物标志物和药物研发。唯有如此,才能打破“沉默杀手”的隐匿性,让8200万患者从“隐匿的痛苦”走向“有尊严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