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浪潮中,中医药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正以独特的医学价值和文化魅力走向世界。202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宣布将全面推进中医药国际标准制定,并明确由国内主导这一历史性进程。这一决策不仅标志着中医药首次以标准化、规范化的姿态融入全球卫生体系,更彰显了国内在传统医学领域的话语权提升,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注入东方智慧。
中医药历经数千年实践,形成了“整体观”与“辨证论治”的独特理论体系。然而,其术语模糊、质量控制标准缺失等问题长期制约国际化进程。2022年,由上海中医药大学牵头制定的《WHO中医药术语国际标准》正式发布,首次为194个成员国提供统一的中英对照术语库,覆盖中医基础理论、诊断、治疗等核心领域。这一标准成为全球中医教育、临床实践和科研的“通用语言”,为后续标准化工作奠定基础。
截至2025年,国内已主导制定113项中医药国际标准,涵盖中药材种植、炮制、针灸器械、临床疗效评价等全产业链。例如,针对中药材重金属超标问题,国内科研团队建立全球首个传统药用植物重金属限量标准,推动中药材国际贸易技术壁垒的消除。
2009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成立中医药技术委员会(ISO/TC249),秘书处设在国内上海。截至2025年,该委员会已发布112项国际标准,其中国内主导制定占比超80%,覆盖中药材、中成药、针灸针等关键领域。例如,国内提出的“三七”“黄芪”等中药材国际标准,成为全球贸易的权威参照。
2024年,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首次纳入中医药传统医学章节,明确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这一里程碑事件使中医药正式进入世界主流医学体系,为国际标准制定提供法理依据。
国内将中医药标准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出台《中医药法》《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等法规,明确“建立国际认可的中医药标准规范体系”为目标。2024年发布的《中医药标准化行动计划(2024—2026年)》提出,到2026年完成180项国内标准和30项国际标准制定,推动中医药标准与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深度融合。
在资金投入方面,国家设立中医药标准化专项基金,支持重点领域标准研制。例如,针对中药质量控制难题,投入资金建立“中药材DNA条形码鉴定体系”,实现从种植到流通的全链条溯源。
中医药标准化需突破“经验医学”的局限性,国内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构建科学评价体系。例如:
循证医学研究:国内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基于大量临床数据,遴选发布50个中医治疗优势病种(如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和52个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为国际标准提供疗效证据。
数字化技术应用:利用AI和大数据分析中医古籍与现代临床数据,建立“中医智能辅助诊断系统”,推动标准化诊疗流程的普及。
质量控制创新:国内中医科学院研发“中药材重金属快速检测仪”,将检测时间从72小时缩短至10分钟,大幅降低国际市场准入成本。
国内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中医药标准“走出去”,与共建国家签订传统医药合作协议,建设30个中医药海外中心。例如:
国内—津巴布韦中医药中心:累计开展针灸诊疗1.8万人次,培训当地医护人员500余名,形成“技术输出+标准落地”的可持续模式。
国际临床试验注册平台:国内主导建设的世界卫生组织国际临床试验注册平台一级机构,成为全球传统医学临床研究的权威数据库,吸引150个国家参与注册。
在新冠疫情中,中医药通过标准化方案发挥重要作用。国内向150多个国家分享“三药三方”(连花清瘟胶囊、血必净注射液等)诊疗方案,并派遣中医专家协助抗疫。世界卫生组织评估报告指出,中医药介入使轻症转重症率降低27%,病毒清除时间缩短3天。
2025年,国内牵头制定的《中医药传染病防治国际标准》纳入WHO全球抗疫指南,明确中医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干预时机与剂量标准,为发展国内家提供低成本、高效益的解决方案。
中医药国际标准推动国内从“药材出口”向“标准输出”转型。例如:
中药国际化注册:百余种中成药在俄罗斯、越南、新加坡等国以药品身份注册上市,2024年中药出口额达45亿美元,同比增长12%。
产业集群效应:在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医药标准创新园,吸引跨国药企合作研发,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
中医药标准成为东西方医学互鉴的桥梁。例如:
教育合作:30个国家将中医药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约翰内斯堡大学针灸专业录取率不足5%,成为南非最热门学科之一。
文化传播:国内援外医疗队在60余个国家开展“中医文化周”活动,通过针灸、推拿等非药物疗法增进民心相通。
尽管取得显著进展,中医药国际化仍面临挑战:
文化差异:部分国家对“阴阳平衡”“经络理论”存在认知障碍,需加强科普与跨文化沟通。
法规冲突:欧盟《传统植物药指令》等法规对中药注册要求严苛,需通过双边谈判推动标准互认。
人才短缺:全球合格中医药从业人员不足30万,需扩大国际教育合作规模。
未来,国内将聚焦三大方向:
构建“数字标准”体系: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中医药全球溯源网络,实现从田间到临床的全透明管理。
推动“标准融合”:与WHO、ISO等组织合作,将中医药标准纳入全球卫生治理框架,提升发展国内家医疗可及性。
强化“创新驱动”:在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等领域探索中医药现代化路径,开发针对癌症、阿尔茨海默病等重大疾病的新疗法。
从《黄帝内经》到ISO标准,从民间草医到全球卫生治理参与者,中医药的国际化之路彰显了国内文化的韧性与创新力。国内主导制定中医药国际标准,不仅是医学领域的突破,更是文明互鉴的生动实践。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传统医药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促进文明互鉴、维护人类健康中发挥着独特作用。”未来,中医药将以标准为舟,载着东方智慧驶向更广阔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