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央视《焦点访谈》栏目以“干细胞美容的真相”为题,揭开了一场席卷全国的医疗美容骗局。调查显示,全国98%以上宣称提供干细胞美容服务的机构,实际使用生理盐水或激素混合物冒充干细胞制剂,通过虚假宣传、伪造资质等手段,向消费者收取每针数万元至数十万元的高额费用。这场骗局不仅让数十万消费者蒙受经济损失,更引发了关于医疗美容行业监管、干细胞技术伦理与法律边界的深刻讨论。
在央视暗访中,多家美容机构声称其干细胞产品可“返老还童”“治愈癌症”“修复器官”,甚至展示“患者注射后皮肤年轻20岁”的对比图。然而,这些案例均无医学证据支持,部分“患者”实为机构雇佣的演员。更令人震惊的是,某连锁机构宣称的“德国进口干细胞”,实为从普通药店购买的生理盐水,每支成本不足5元,却以29.8万元的价格出售。
根据国家卫健委规定,合法干细胞临床研究机构需持有《干细胞临床研究备案证书》,且项目需通过伦理审查。但央视调查发现,全国仅142家机构具备合法资质,而市场上宣称提供干细胞服务的机构超过2万家。这些非法机构通过伪造证书、虚构海外实验室等手段欺骗消费者,其“实验室”往往是无菌条件不达标的民房,甚至存在使用过期培养基、重复使用注射器的现象。
部分机构采用“发展下线”模式,消费者缴纳高额会费成为“代理”后,可通过拉人头获取返利。例如,某机构推出“弟子班”,学员缴纳29.8万元后,可获得“干细胞美容大师”称号,并学习“如何用生理盐水冒充干细胞”的技巧。据警方透露,此类传销网络涉及全国30个省份,涉案金额超500亿元,部分参与者因非法行医导致消费者毁容、感染甚至死亡。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潜能的细胞,在抗衰老、组织修复等领域确有研究价值。例如,中科院团队通过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分化为皮肤干细胞,成功修复了烧伤患者的皮肤组织;华熙生物等企业将干细胞分泌的生长因子与玻尿酸结合,开发出具有保湿、抗皱功效的护肤品。然而,这些技术均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尚未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
非法机构利用消费者对干细胞知识的盲区,将生理盐水包装为“干细胞上清液”“干细胞激活素”等产品。其话术通常包括:
“干细胞在体外培养后会分泌活性物质,我们提取的就是这些精华”:实际生理盐水无任何生物活性成分;
“注射后干细胞会定向迁移到衰老部位,修复受损细胞”:干细胞定向迁移技术尚未突破,且生理盐水无法实现此功能;
“我们的干细胞来自脐带血,纯度高达99%”:合法脐带血干细胞需通过中检院检测,而非法机构的产品经检测仅为生理盐水或含激素的混合物。
案例1:2024年,浙江杭州的李女士在某美容院注射“干细胞抗衰针”后,面部出现严重红肿、溃烂。经查,该机构使用的“干细胞”实为生理盐水与地塞米松(激素)的混合物,导致其患上激素依赖性皮炎;
案例2:2025年,山东济南的王先生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在一家“干细胞治疗中心”注射“神经干细胞”,结果双腿瘫痪。涉事机构使用的“干细胞”经检测为生理盐水与麻醉药的混合物;
案例3:2023年,深圳的张女士参加“干细胞美容弟子班”,学习期间被要求互相注射“干细胞”,导致多名学员感染乙肝病毒。警方调查发现,该机构使用的注射器为回收的医疗废物。
我国对干细胞临床研究实行“双备案制”,即机构备案与项目备案并行。然而,现行法规对干细胞美容的界定模糊,导致非法机构得以钻空子。例如:
《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规定,医疗美容项目需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批,但干细胞美容未被明确列入审批范围;
《药品管理法》要求干细胞制剂按药品管理,但非法机构通过“化妆品”“保健品”名义规避监管;
《刑法》对非法行医罪的规定,仅适用于“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而非法机构的操作者常冒用医生资质,导致定罪困难。
干细胞美容涉及卫生、药监、市场监管、公安等多个部门,但存在职责交叉、信息不畅等问题。例如:
卫生部门负责医疗机构资质审批,但对美容院的监管有限;
药监部门负责药品和医疗器械审批,但干细胞美容产品常被归类为“化妆品”;
市场监管部门负责打击虚假宣传,但对技术细节的判定能力不足;
公安部门仅在发生严重后果(如死亡)时介入,难以实现源头治理。
美国FDA对干细胞产品实行严格审批制,仅批准少数干细胞药物用于临床;欧盟将干细胞治疗归类为“先进治疗医学产品”(ATMP),要求企业提供完整的临床前和临床试验数据;日本通过《再生医学安全法》,对干细胞临床研究实行分级管理。相比之下,我国需进一步完善干细胞法规体系,明确监管主体和责任边界。
2025年,国家卫健委发布《干细胞美容产品技术指导原则》,要求企业:
明确干细胞来源(如自体、异体、iPSCs);
提供完整的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数据;
开展至少3年的临床试验以证明安全性和有效性。
同时,中检院建立干细胞产品质量检测平台,对市场上的产品进行随机抽检,对不合格产品予以曝光。
国内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医师分会发起“干细胞美容真相”公益行动,通过短视频、线下讲座等形式普及科学知识。例如:
干细胞美容的合法途径仅限于临床试验,且需签署知情同意书;
干细胞制剂需通过中检院检测,消费者可要求机构出示检测报告;
警惕“包治百病”“即刻见效”等宣传话术,理性看待抗衰老效果。
头部企业开始建立“白名单”制度,例如华熙生物、康莱特等联合发布《干细胞美容行业自律公约》,承诺:
不使用生理盐水等无关物质冒充干细胞;
不夸大宣传疗效,不承诺“治愈”或“返老还童”;
不通过传销模式发展下线,不收取高额会费。
同时,行业协会设立投诉平台,对违规企业予以公开谴责和行业禁入。
随着基因编辑、3D生物打印等技术的发展,干细胞美容有望实现真正的个性化定制。例如,中科院团队正研发干细胞微胶囊技术,可将干细胞包裹在生物相容性材料中,实现精准释放和长效作用。然而,技术转化需严格遵循伦理和法律规范,避免重蹈“基因编辑婴儿”事件的覆辙。
国家卫健委正探索“沙盒监管”模式,在特定区域内对干细胞美容产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例如,在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开展干细胞临床研究,并将数据实时上传至监管平台。这种模式既鼓励创新,又通过动态监管控制风险。
干细胞美容的治理需政府、企业、消费者和媒体共同参与。例如:
政府完善法规,明确监管职责;
企业加强自律,提升产品质量;
消费者提高科学素养,理性选择服务;
媒体持续监督,曝光违法违规行为。
干细胞美容骗局的曝光,暴露了医疗美容行业在技术创新与监管滞后之间的矛盾。当“抗衰老”成为全民需求,当“干细胞”被包装为“青春密码”,我们更需警惕科技被利益扭曲的风险。正如央视评论所言:“真正的前沿医疗,从不在朋友圈的海报里,而在三甲医院的实验室中。”唯有以科学精神引导技术创新,以法治思维完善监管体系,才能让干细胞技术真正造福人类,而非成为收割智商税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