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环境中,医生本应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然而近年来,恶性伤医事件却屡屡发生,严重威胁着医生的生命安全,破坏了正常的医疗秩序。从深圳山厦医院医生戴头盔坐诊的极端事件,到全国各地不断涌现的伤医案例,医生戴头盔坐诊这一无奈选择背后,反映出的是医患关系的紧张以及社会深层次的问题。
2006年12月底,深圳市龙岗区的山厦医院因一起医患纠纷而闻名全国。一名遭遇车祸骨折的患者到该院治疗,在准备出院时突然死亡,医院认为患者是急性肺动脉栓塞致死,但患者家属坚决要求医院给个说法,并停尸三天。家属纠集多人闹事,在医院门口烧纸钱、放鞭炮、烧衣物鞋子、用喇叭吹唢呐,甚至还到科室病房捣乱。医院保安员用铁棍打了家属,但死者家属没有过激行为,警方也一直在关注,院方未向警方反映医生被打,警方也未发现家属威胁医生人身安全的言语和行为。然而,医院董事长杨玉山称收到消息说家属扬言要“铲平医院”,于是让医护人员戴上钢盔等防护工具,加强自身防护,以防不测。全院下发了100多顶头盔,还为每个保安和后勤人员配备了几十根棒球棍,医生护士头戴钢盔坐诊,保安头戴迷彩钢盔、手持长棍守卫,甚至还有警犬参与守门。这一事件引起了各方的强烈反应,被许多人称之为“千古奇闻”。
广西医科大学优先附属医院伤医事件:2024年6月16日上午,该院放疗科一名男医生在电梯口被一名鼻咽癌患者泼汽油大面积烧伤。院方介绍,被烧伤的医生覃某烧伤面积达30 - 35%,其中3度烧伤达15%。烧伤的特性决定了在48到72小时内,这名医生仍可能有生命危险。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伤医事件:2024年6月3日,该院一名护士因住院病房安排问题被殴打。
河北省保定市容城县人民医院伤医事件:2024年6月3日,该院一名内科医生在参与抢救一位老年重症患者后,遭到患者家属追打。
陕西省榆林市第二医院伤医事件:2024年6月5日,该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刘医生因制止患者插队,左眼球被打破裂。
昆明医科大学优先附属医院伤医事件:2024年6月7日,该院一名值班护士被一名陌生男子用菜刀砍成重伤。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优先医院伤医事件:2024年7月19日中午13时许,该院心血管内科的李晟医生在门诊诊疗中遭到一名男子持刀伤害,致多处严重损伤,最终因伤势过重不幸去世。
在频繁发生的伤医事件中,医生的生命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深圳山厦医院的医生在面对患者家属的闹事行为时,为了防止自身受到伤害,不得不戴上头盔坐诊。其他医院的医生也面临着类似的危险,如被患者泼汽油烧伤、被殴打、被砍伤等。在这种情况下,戴头盔坐诊成为了医生保护自己的一种无奈选择。
恶性伤医事件不仅给医生的身体带来了伤害,也给他们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医生们每天都要面对患者,担心自己会成为下一个受害者。这种心理压力会影响他们的工作状态和治疗效果,甚至可能导致一些医生选择离开医疗行业。据《国内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的调查显示,近6成的医务人员受到过语言暴力,13%的医务人员受到过身体上的伤害。在2014年的调查中,近七成医务人员不希望子女从医。
医生戴头盔坐诊这一现象反映了医疗秩序的混乱。医患之间的信任被破坏,患者对医生的治疗方案产生怀疑,医生在面对患者时也变得小心翼翼。这种紧张的氛围不利于医疗工作的开展,会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例如,在一些伤医事件发生后,医院的正常诊疗工作受到了影响,患者就医也变得困难。
患者期望值过高:随着社会的发展,患者对医疗效果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而对医疗过程的理解和耐心有限。他们往往将疾病的不可预测性和医疗的局限性归咎于医生,一旦治疗效果不理想,就容易产生不满情绪。
沟通不畅:医患之间的沟通存在问题,医生在解释病情和治疗方案时,可能没有充分考虑到患者的感受和理解能力,导致患者对治疗产生误解。同时,患者也可能因为情绪激动等原因,不愿意听取医生的解释。
优质医疗资源不足:我国优质医疗资源相对不足,患者为了获得更好的治疗,往往集中到大医院就诊,导致大医院人满为患,医生工作负荷过大。医生在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下,难以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容易引发医患矛盾。
分配不均: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一些基层医院医疗条件较差,患者对其信任度不高,更愿意到大医院就医,进一步加剧了大医院的压力。
对医务工作者保护力度不足:现有法律对医务工作者的保护力度不够,未能有效遏制暴力伤医行为的发生。一些伤医者在实施暴力行为后,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这使得一些心怀不满的人更加肆无忌惮。
举证责任倒置问题:医学对人类的认识本来就十分有限,而且每一个病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医院治疗病人不可能像工厂流水线制造产品,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然而,最高人民法院的一纸司法解释,让医生承担举证倒置的责任,事实上把医生的职业行为作了“有罪推定”,使医生们如临深渊,人人自危。
公众对医务工作者的尊重与理解不足:公众对医务工作者的尊重与理解不足,未能正确看待医疗行为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一些媒体在报道医疗事件时,往往只关注患者的诉求,而忽视了医生的权益,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对医生的不信任。
“医闹”现象的存在:“医闹”继“医托”之后成了当今国内的又一特色,他们寄居在医院周围,专门“打抱不平”,只要医院死了病人他们就唆使患者家属闹事,哪里发生医疗纠纷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有了他们的支持,患者及其家属有了疑问常常不听医生解释,发生纠纷不按法律途径解决,百般纠缠医生,屡屡围攻医院,依靠“医闹”进行所谓私了。
提高医生沟通能力:医院应加强对医生的沟通技巧培训,提高医生与患者沟通的能力。医生在解释病情和治疗方案时,应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充分考虑患者的感受和理解能力,让患者充分了解自己的病情和治疗过程。
建立沟通渠道:医院应建立多种沟通渠道,如设立医患沟通办公室、开通投诉热线等,及时解决患者的疑问和诉求。同时,医生也应主动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和需求,增强患者对医生的信任。
加大对基层医疗的投入:政府应加大对基层医疗的投入,改善基层医院的医疗条件,提高基层医生的待遇,吸引更多的优秀医生到基层工作。同时,应加强对基层医生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医疗水平,让患者能够在基层医院得到良好的治疗。
推进分级诊疗制度: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引导患者合理就医。通过建立医联体、远程医疗等方式,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让患者在基层医院就能够享受到大医院的医疗服务。
加强对医务工作者的保护: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医务工作者的保护。明确对暴力伤医行为的处罚标准,加大对伤医者的惩罚力度,让伤医者付出应有的代价。
调整举证责任:合理调整医疗纠纷中的举证责任,避免将医生的职业行为作“有罪推定”。在医疗纠纷中,应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分配举证责任,保护医生的合法权益。
提高公众对医务工作者的尊重与理解:通过媒体、学校等渠道,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医务工作者的尊重与理解。让公众了解医疗行为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正确看待医疗纠纷。
打击“医闹”行为:公安部门应加强对“医闹”行为的打击力度,依法处理“医闹”事件。同时,应加强对医院周边环境的治理,维护医院的正常秩序。
增加安保人员:医院应按照不低于在岗医务人员总数的3%或者20张病床1名保安或日均门诊量3‰的标准配备保安员,加强医院的安保力量。
实施安检措施:日均门诊量5000人次以上或者床位1000张以上的大型医院应当在主要出入口实施安检,防止危险物品进入医院。
恶性伤医事件频发,医生戴头盔坐诊成为无奈选择,这一现象反映了医患关系的紧张以及社会深层次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医院、医生、患者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政府应加大对医疗的投入,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完善法律法规;医院应加强医患沟通,强化安保措施;医生应提高自身的沟通能力和医疗水平;患者应增强对医生的信任和理解;社会应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打击“医闹”行为。只有这样,才能营造一个和谐、安全的医疗环境,让医生能够安心地为患者服务,让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