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由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等权威机构联合制定的《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025)》正式发布。这一指南的更新,标志着我国儿童哮喘防治进入精准化、规范化管理的新阶段。其中,雾化治疗作为哮喘急性发作期和长期控制的重要手段,其规范应用被置于核心地位。指南明确指出,科学合理的雾化治疗不仅能快速缓解症状,还能通过长期控制减少急性发作风险,改善患儿肺功能和生活质量。
本文将结合指南内容与临床实践,从雾化治疗的作用机制、适应证、规范操作、长期管理策略及家庭护理等方面展开系统阐述,为家长和医护人员提供可操作的指导。
儿童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以慢性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性和可逆性气流受限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其核心病理机制涉及免疫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Th2细胞)浸润、炎症介质(如IL-4、IL-5)释放及气道平滑肌痉挛。典型症状包括反复发作的喘息、咳嗽、气促和胸闷,夜间或凌晨加重,运动、冷空气、过敏原暴露等为常见诱因。
哮喘管理的核心目标是实现症状控制、减少急性发作、维持正常肺功能并降低远期并发症风险。然而,我国儿童哮喘控制现状仍不乐观。数据显示,约20%的哮喘患儿未达到良好控制,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
· 疾病认知不足:家长对哮喘的慢性炎症本质缺乏理解,误认为“喘息缓解即治愈”,导致治疗中断。
· 用药依从性差: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等长期控制药物因起效慢、需长期使用,易被家长忽视或擅自停药。
· 环境暴露控制不足:过敏原(如尘螨、花粉)和刺激物(如二手烟、空气污染)持续暴露,诱发气道炎症反复。
雾化治疗通过将药物转化为微小颗粒(直径1-5μm),直接沉积于下呼吸道,实现局部高浓度抗炎和支气管扩张作用。其优势包括:
· 起效迅速:急性发作期使用短效β2受体激动剂(SABA)雾化,可在数分钟内缓解支气管痉挛。
· 全身不良反应小:药物直接作用于靶器官,减少激素的全身吸收,降低骨质疏松、生长发育迟缓等风险。
· 依从性高:儿童易接受雾化器操作,尤其适用于低龄患儿。
· 一线药物:SABA(如沙丁胺醇、特布他林)雾化吸入,快速缓解支气管痉挛。
· 联合用药:ICS(如布地奈德、丙酸氟替卡松)雾化吸入,增强抗炎效果,减少急性发作风险。
· 用药方案:
· 轻度发作:SABA每4-6小时1次,ICS每日2次。
· 中重度发作:SABA联合ICS,必要时加用全身性糖皮质激素。
· ICS雾化吸入:适用于无法耐受干粉吸入剂或需高剂量ICS的患儿。
· 联合治疗:中重度哮喘患儿可联合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雾化吸入,如沙美特罗/氟替卡松复方制剂。
· 喷射雾化器:适用于大多数患儿,药物输出效率高。
· 振动筛孔雾化器:静音、便携,适合家庭使用。
1. 药物配制:根据医嘱准确抽取药液,避免污染。
2. 体位调整:患儿取坐位或半卧位,保持头部直立。
3. 雾化吸入:
· 深而慢的呼吸,吸气末屏气3-5秒。
· 年幼患儿可配合面罩吸入,家长需确保面罩与面部贴合。
4. 雾化后处理:漱口、洗脸,减少口腔念珠菌感染等局部不良反应。
· 雾化时间:每次10-15分钟,避免时间过长导致气道湿化过度。
· 设备清洁:每日用清水冲洗雾化器,定期消毒。
· 急性发作期:根据症状缓解情况调整雾化频率,症状控制后逐步减量。
· 长期控制期:ICS剂量需根据哮喘控制水平(如ACT评分、肺功能)动态调整,避免过度治疗或治疗不足。
· 联合治疗:中重度哮喘患儿可联合使用ICS+LABA雾化吸入,或ICS+白三烯调节剂(如孟鲁司特钠)。
· 药物转换:随着患儿年龄增长、肺功能改善,可逐步从雾化治疗过渡至干粉吸入剂或口服药物。
· 症状监测:家长需记录患儿每日症状、夜间憋醒次数、活动受限情况等。
· 肺功能检查:每3-6个月进行一次肺通气功能检测,评估气道炎症控制情况。
· 过敏原检测:定期复查血清特异性IgE或皮肤点刺试验,调整环境控制措施。
· 误区分析:部分家长认为雾化治疗可快速缓解喘息,症状消失后即可停药。
· 应对策略:强调哮喘的慢性炎症本质,告知长期规范治疗的重要性。
· 误区分析:家长对激素的恐惧心理导致抗拒ICS雾化。
· 应对策略:
· 解释ICS的局部作用机制,强调其安全性显著高于口服或静脉激素。
· 列举长期规范使用ICS的益处,如减少急性发作、改善肺功能。
· 误区分析:家长未掌握正确的雾化器使用方法,导致药物沉积不足。
· 应对策略:
· 医护人员需对家长进行一对一操作培训,确保掌握要点。
· 提供图文并茂的操作手册或视频教程,供家长随时查阅。
· 避免过敏原:定期清洗床上用品,使用防尘螨床罩;花粉季节减少户外活动,外出时佩戴口罩。
· 改善空气质量:保持室内湿度40%-60%,使用空气净化器减少PM2.5暴露。
· 远离烟草烟雾:家庭成员严格禁烟,避免二手烟对患儿气道的刺激。
· 合理饮食:避免已知过敏食物,保证营养均衡,增强免疫力。
· 适度运动:在哮喘控制良好的情况下,鼓励患儿进行游泳、慢跑等有氧运动。
· 心理支持:哮喘反复发作可能导致患儿焦虑,家长需给予情感支持,必要时寻求心理干预。
· 哮喘行动计划:根据《指南2025》推荐,制定个性化的哮喘行动计划,明确不同颜色区域(绿、黄、红)的应对措施。
· 急救药物随身携带:外出时随身携带SABA吸入剂,确保症状发作时能及时用药。
· 超细颗粒雾化剂:提高药物在下呼吸道的沉积率,减少口咽部沉积。
· 复方制剂雾化剂:将ICS与LABA、抗胆碱能药物等复方制剂雾化吸入,简化治疗方案。
· 物联网雾化器:通过蓝牙连接手机APP,实时监测雾化时间、药物剂量,提醒家长定期随访。
· 个性化给药系统: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肺功能数据,自动调整雾化参数。
· 哮喘管理团队:由儿科医生、护士、呼吸治疗师、营养师等组成,为患儿提供全方位支持。
· 社区健康管理:将哮喘防治纳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定期开展健康教育讲座。
《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025)》的发布,为儿童哮喘的规范化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雾化治疗作为哮喘急性发作期和长期控制的重要手段,其规范应用是改善患儿预后的关键。家长需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掌握雾化治疗的正确方法,同时注重环境控制、生活方式调整等多维度管理。通过科学治疗与长期随访,绝大多数哮喘患儿可实现症状控制,减少急性发作,享受正常生活。未来,随着新型药物和智能设备的研发,儿童哮喘的治疗将更加精准、便捷,为患儿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