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宣称“7天祛痘不留痕”的网红产品“PureSkin祛痘精华”,通过海外代购直播间迅速走红。主播声称其含“瑞士冰川水活性因子”“法国专利植物萃取技术”,并展示大量“海外用户反馈图”和“临床报告”。然而,2024年底起,陆续有消费者投诉使用后出现面部红肿、溃烂、色素沉积等症状,部分患者被诊断为接触性皮炎及激素依赖性皮炎。
截至2025年4月,全国已登记受害者1132人,其中427人经三甲医院诊断为不可逆性皮肤损伤。受害者自发组建维权群,发现该产品通过“海外代购—国内分装—微商分销”链条流通,实际生产地为广东某地下作坊,所谓“进口报关单”系伪造。
第三方检测机构披露,涉事产品存在以下问题:
· 非法添加强效激素:氯倍他索丙酸酯含量达0.05%(国家标准禁止添加),短期使用可快速“祛痘”,长期导致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
· 重金属超标:汞含量超欧盟标准150倍,通过抑制黑色素生成营造“美白”假象,实则损害肝肾;
· 微生物污染:菌落总数超限值23倍,分装环节卫生条件恶劣。
更令人震惊的是,该产品包装标注的瑞士研发公司“Dermacare AG”查无此企业,所谓“FDA认证编号”实为美国某宠物食品备案号。
调查发现,该产业链分工明确:
1. 商标注册:国内公司注册外文商标(如“PureSkin”),授权虚构的海外公司生产,制造“国际品牌”假象;
2. 生产环节:使用廉价化工原料勾兑,添加违禁成分增强“疗效”;
3. 清关造假:通过“货柜夹带”“虚假报关”等方式获取“海外直邮”物流信息;
4. 直播话术:主播用“某国皮肤科医生推荐”“亲测28天对比”等话术规避监管,提及副作用时以“排毒反应”搪塞。
案例1:大学生李某
“直播间说‘孕妇可用’,结果用完第三天全脸蜕皮。现在出门必须戴口罩,医生说可能要做植皮手术。”其就诊记录显示,血液中汞含量超标47倍。
案例2:主播王某
“代理这款产品后,我的脸也烂了。上家威胁说敢曝光就起诉我违约。”聊天记录显示,微商培训文档明确要求“禁用‘药品’‘治疗’等敏感词”。
目前案件面临多重法律难点:
1. 责任主体模糊:生产方、代购方、主播三方相互推诿,境外空壳公司难以追责;
2. 证据链断裂:直播间回放已删除,消费者多数通过私人转账交易,缺乏购买凭证;
3. 鉴定标准缺失:新型复合添加物(如激素+重金属)对人体损害难以量化。
2025年3月,上海消保委发起公益诉讼,援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5条主张“退一赔三”,并依据《刑法》第140条追究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
结合近年案例,美容类产品乱象呈现以下特征:
1. 伪造科研背书:盗用《自然》《科学》等期刊图片,编造“诺贝尔奖团队研发”等概念;
2. 滥用医学术语:将“消炎”表述为“消某炎”,“激素”改称“植物活性物”;
3. 虚构使用场景:宣称“医美后修复专用”,暗示属医疗器械;
4. 跨境监管套利:利用海外服务器直播,商品绕开国内备案;
5. 社群洗脑营销:在粉丝群发布伪造的“痊愈案例”,踢出质疑者;
6. 法律规避指南:提供“过敏应对话术模板”,教消费者应对监管部门。
1. 查备案:通过“国家药监局化妆品监管APP”核对批号,进口化妆品应有中文标签;
2. 辨宣传:警惕“根治痘痘”“医用级”等违规表述,合规产品只能标注“清洁”“保湿”等功效;
3. 验渠道:拒绝私人转账交易,要求开具平台正规发票;
4. 做测试:新产品使用前在耳后涂抹,连续观察72小时。
国内消费者协会专家建议:
· 对涉案主播实施“终身禁业”,关联企业纳入失信名单;
· 推行“美妆产品强制险”,优先保障受害者救治费用;
· 建立跨境商品溯源系统,二维码显示真实生产轨迹。
截至发稿,已有12名涉事代购被刑事拘留,但主要犯罪嫌疑人仍在境外。这场由容貌焦虑引发的灾难,再次暴露了直播电商监管的灰色地带。正如一位受害者所说:“我们买的不是化妆品,是埋葬青春的毒药。”